考研还是工作,还用纠结吗?(3)

其次,有些人是没有想明白自己适合读书还是适合工作,将读研作为一个备选项,这也未尝不可,在一定程度上我也是这种人。如果尝试成功,那么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自然是好。如果尝试失败,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工作,那么,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损失。在目前的情况下,硕士毕业并不困难,绝大多数硕士都能够顺利毕业。当然,我也见过更加极端的例子,我研究生的同学有退学的,原因很简单,尝试了一年之后觉得这个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她只身去了非洲做义工,遵循自己内心的召唤,然后回国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最后一类,立志做学术的。这类人,自然是应该考研的,而且应该一路读到博士。只有进入到博士阶段,才能真正成为独立的研究者,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才能积累足够多的经验、技术和方法来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独立的精神、严谨的思维,这是博士训练能够带给一个人的最大的财富。

相比于工作,考研是单纯得多的一件事情,专业能力、外语、政治,对能力的要求是比工作更清晰、更明确的。好的生源,是所有导师都非常喜爱的,各大高校都争相在暑期的时候举办夏令营、暑期学校等,招揽应届的毕业生,寻找那些有潜力的学生。逻辑清晰,表达流畅,外语再略好一些,那么绝大多数导师都会青睐。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工作还是读研,只要你具有足够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机会,并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不要想那么多有的没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实力过硬,走到哪里都不怕。什么不自信、胆小都是扯淡的,这些都只不过因为能力无法胜任带来的恐惧罢了。

说完了能力,说下一样东西——动机。动机是一个人身上的内部动力,说通俗一点,就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可以翻译成志气,或者雄心,直白一点就是“有追求”。当一个人有追求之后,自然会想到足够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就像男生在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的时候自然有办法搞清楚她的电话号码、课程表、上课的路线、什么时候吃饭、好朋友是谁;然后送花、唱歌、点蜡烛、拉横幅、花样表白。当一个人有追求的时候,整个人都是积极的,对问题的看法也是积极的。例如,当你追求一个女孩子的时候,她说你“讨厌”,你心里也是甜滋滋的。而没有追求,做什么都是懒散的。通俗地说,这种状态就叫作烂泥糊不上墙,即使勉强糊上去,一场雨也能让他掉下来。想要走得高,走得远,内在的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我问过很多研究生导师,他们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几乎所有导师都说要那种思维清楚、努力上进的。事实上,上进就是有追求,就是有内部的动力。读书是相对枯燥的事情,在你的同学工作、挣钱、结婚、生娃的时候你都在实验室待着,能维持这种情况的条件必然是有巨大的内部动力。如果一味等着自己的导师来拉动,那真的是太累了。每周可能超过60小时的工作,如果自己不喜欢,很难想象要如何坚持。

当然,能力和动机是要匹配的,这两样东西相匹配,能激发出一个人身上的巨大动力。如果动机和能力不匹配的话,那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恰当的动机,不切实际的想法不是理想,而是幻想。

对于成年人来说,要尽量考虑长远的目标,生活不能只有得过且过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在追求诗和远方的时候,自然能锻炼到苟且的能力。求乎其上,自然得乎其中,你追求做翻译,怎么地也能考过四六级;你想当数学家,高等数学自然不是问题;你想当作家,自然要读书百遍。如果只集中于眼前的苟且,那就还有明天的苟且、后天的苟且和大后天的苟且,以及读不懂的诗句和永远到不了的远方。

所以,其实不用纠结,一般来说能力有问题的话,工作找不到也考不上研的。

——小莫大王

心理学硕士,认知神经科学博士,高校教师。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