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3)

在1951年2月1日中共中央下达的《文电指示》中已经明确提出“标点亦须正确”的要求。在《语法修辞讲话》开始发表以后一个多月,7月17日,叶圣陶受政务院委托起草“标点符号用法”。《语法修辞讲话》的最后一讲

确定为《标点符号》,专门讲这个问题。1951年9月间,《标点符号用法》先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厅作为《公文处理暂行办法》的附件在内部发表,后由出版总署在《人民日报》公布。此后,政务院于10月5日发出《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于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成为学习语法修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重视。

从《人民日报》连载《语法修辞讲话》开始,在全国上下形成了一个空前的学习语法修辞、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热潮,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努力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了各种报纸杂志、各类出版物和党政军机关各种文电的语言文字水平。

倡导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试验

一 胡乔木的倡议与中央的决策

前面讲到,1951年2月25日,毛泽东在胡乔木建议公开发表《文电指示》的信上批示,进行一般的文法教育应该“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按照毛泽东的批示,胡乔木除积极组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语法修辞讲话》之外,还倡导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在中学实行语言和文学分科教学。

3月23日,胡乔木以政务院文教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作爱国主义教育的报告。在谈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贯彻到语文学科中去时,提出了语言和文学分科教学的意见。他认为:“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着特别混乱的现象”,“其原因就是没有把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分开”。“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可以联系起来,但不能混淆。”接着,《人民日报》“六六社论”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学校无论小学、中学或大学都没有正式的内容完备的语法课程。我们的干部无论从学校出身的或工农出身的,都很少受过严格的语文训练。”

经过一番酝酿、讨论,1953年4月,教育部向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时正式提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5月17、18、27日三天,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专门讨论了教育工作。毛泽东明确指出:语言和文学可以分科教学。并指定胡乔木负责建立一个组织来领导解决语文教学问题。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成立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和历史教学问题委员会,分别研究语文、历史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方针、原则,如语言与文学分科教学问题、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时期划分问题等。1953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批发教育部党组等部门的三个报告,通告中央的决定:由中央宣传部负责组织研究中国历史、语文教学、文字问题的三个委员会。在第四季度,这三个委员会先后组成。胡乔木担任中央语文教学委员会主任和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主任。

二 语文教学改革的准备和胡乔木的指导

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组成以后,胡乔木就遵照中央指示,约请党内外有关专家座谈多次,并经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正式讨论,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行语言和文学分科取得了一致意见。1953年12月24日,胡乔木以中央语文教学委员会主任名义向中共中央上报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请示报告》(以下简称《请示报告》)。1954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批准了这个《请示报告》,责成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委党组办理。

《请示报告》分析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应当把一向实行的中小学语文一门课程,“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种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并对怎样进行语言文学分科教学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对中小学文学教材的编辑,《请示报告》也提出了相当具体的意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