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13)

当时,胡乔木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马列学院副院长。落实的结果,三种材料合为一种,即由胡乔木执笔写《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北京的初夏一向并不太热。那年反常,6月就很炎热。来福堂是中南海老房子,窗户很小,一丝儿凉风也没有,当时条件差,胡乔木家里连一台电扇都没有。胡乔木伏案笔耕,挥汗如雨。谷羽找把大蒲扇,在他旁边扇风。后来又从中南海西门外的冰库里,弄来一些大冰块,放在几个盆里,摆在胡乔木坐椅周围,给他降温。冰很快化完,还是热得受不了。胡乔木想出一个办法:在浴盆里放上凉水,上面搁一块木板,人坐在小板凳上,脚浸在水里。就这样奋笔疾书,不到一个星期,把长篇党史《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写了出来。

胡乔木写出初稿后,即请人抄清一份。抄清稿用《人民日报》稿纸,每页400字,共84页,3.2万多字。胡乔木在这份抄清稿上作了不少补充、修改,即送刘少奇审阅修改。刘少奇在上面作了不少修改、补充。在交付铅印时,刘少奇于6月13日在这份抄清稿的最后一页末尾写下一段关于传阅征求意见的批语。这段批语,胡乔木作了几处技术性的处理,后来印在铅印稿的封面上。批语全文如下(刘手稿用仿宋体,胡删处加框,加写者用宋体):

○○○同志:这是乔木同志写的准备作为党的三十周年纪念在国内外发表的党史资料,想以马列学院名义发表。请各同志即刻阅看,并提出修改意见,于收到后当日退回为盼。

刘少奇 六月十三日

在分发13日铅印稿征求意见的同时,胡乔木对文稿又作了一次较大的修改。6月15日,胡乔木把修改稿送刘少奇,并致函说明:“抗日战争部分前面重写了一大段,其余修改了一下,请即看,以便今晚付印。”还说,对“三十年”的修改待集齐后一并送阅。

刘少奇在6月17日(或16日)召集了一次征求意见的座谈会。6月17日,他给毛泽东写信说“召集各同志讨论了一次,又加了一次修改”。

虽然现在无法说清楚6月13日铅印稿分发征求意见的“各同志”是哪些人,其中哪几位“阅看并提出修改意见,于收到后当日退回”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毛泽东、刘少奇、胡乔木、陈伯达四人都作了认真修改,改得最多的是刘少奇和胡乔木。在档案馆保存的这个铅印稿上,留有他们修改的笔迹。

同时,从刘少奇6月17日给毛泽东的信中也确切地知道在召集各同志讨论后又作了一次修改,这次修改吸收了大家的意见。上面说到的有四人改笔的铅印稿,无疑包括这次讨论后的又一次修改在内。只是无法分清哪些是会前改的,哪些是会上或会后改的。

总之,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文稿的修改,除作者胡乔木以外,刘少奇是最多的。如上所说,他先后改了三次:在手抄稿上改了一次,在铅印稿上改了一次,开会讨论后又改了一次,这才于6月17日上报毛泽东。据《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编者统计,刘少奇所作的修改总计480余处。

其中有的是内容的增补,有的是表述的完善。

例如:关于中国革命的两个根本问题(以下引文中刘少奇改处用宋体,毛泽东改处用黑体)——

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着中国人民的生存,压迫着中国的经济不能发展,阻止着中国的政治不能进步。因此,反对帝国主义,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就成为中国革命的最根本的问题。

封建官僚政府在一九○○年的战争失败以后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并倚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帮助来压迫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这一点在一九一二年成立的所谓“中华民国”的历届军阀政府,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发生的变化,就是中国由表面的统一变成为公开的分裂,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后台的军阀之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