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3)

留在重庆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

10月11日上午9时许,毛泽东在王若飞和张治中陪同下,离开桂园前往九龙坡机场,与前来送行的蒋介石的代表陈诚和友好人士握手道别后,即同张治中、王若飞登上一架C47运输机,经近四个小时的飞行,于下午1时30分回到延安。

胡乔木没有随毛泽东返回延安,留在重庆执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交办的任务,主要是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与文艺界人士广泛接触,了解并研究大后方文艺思想,并试图解决革命文艺界内部的思想纠葛。同时,指导新华社和《新华日报》的工作。

一 发表纪念鲁迅的文章

1945年10月19日,胡乔木随周恩来参加了重庆进步文艺界在白象街西南实业大厦举行的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大会。胡风回忆说:“这次的政治气氛最好(没有国民党人参加)。周副主席出席讲了话。冯玉祥先生也讲了话,老舍朗诵鲁迅先生一段小品,很精彩,我也讲了话。胡乔木、乔冠华都参加了。”

同一天,胡乔木以“北桥”的笔名,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文艺工作中的群众路线》。

文章说:“鲁迅先生是一个真正具有群众观点的人,而在我们今天的文艺工作中,最感需要的也是群众观点。那么,就让我们用坚持和发扬文艺工作中的群众观点,来纪念鲁迅先生吧。”

胡乔木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实现“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的转变,不可避免地要“经过长期的甚至痛苦的过程”。“鲁迅先生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的,他并且常常严格地公开清算自己所曾沾染过的‘中产的知识阶级分子的坏脾气’,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够达到‘和革命共同着生命’,成为‘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定、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我们要使我们的作品经过青年贡献于群众的觉悟与解放事业,要‘和革命共同着生命’,不经过一个严格的自我批评的过程,大概也是困难的吧?而今天,虽在整风运动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以后,这种自我批评的精神还是何其少,而对于自己已经完全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的假定和确信何其多!桥梁,按我们的需要来说,何其薄而狭,而墙壁(读者如果不是通往群众的桥梁,就会是通往天空的墙壁),按我们的不需要来说,却何其厚而广!”

胡乔木强调:“新的文艺运动是一个群众运动。它的内容是为群众的,它的方法是经过群众的。就是说,一方面作家——读者——人民群众连成一片,一方面提高工作——普及工作——人民群众的文艺活动也连成一片。”“这个群众运动愈强大,愈能克服狭隘的宗派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于人民的运动就愈有益。相互的批评是需要的,但是只有从团结出发,而又达到团结的批评,才是正确的。”“这也是一个群众观点的问题。这个问题上的群众观点,当然决定于前面所说的为群众和经过群众的观点。鲁迅先生说‘我以为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目的为必要条件的。……我们战线不能统一,就证明我们的目的不能一致,或者只为了小团体,或者还其实只为了个人。如果目的都在工农大众,那当然战线也就统一了。’我们的批评,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准,统一我们的目的,从而统一我们的战线,而不是相反。”

文章最后指出:“让我们高举鲁迅的战旗,克服一切脱离群众的倾向,展开新的强大的战线,来迎接那光明的,光明的将来吧!”

这是一篇在国民党统治区进步文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文章。胡乔木借着纪念鲁迅的机会,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把党的文艺路线,向国统区的文艺界作了很好的阐述和宣传。文中转述的毛泽东对鲁迅的高度评价,在国统区文艺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