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3)

他恳切地呼吁“在重重压力下的大后方青年”:“第一,对抗战的前途须有透彻认识和信心”;“第二,必须自强不息,自觉地担负自己应尽的责任”;“第三,必须善于识别各种危害青年者的面目”。

从此之后,胡乔木在担任毛泽东秘书的繁重工作之余,为《解放日报》写了不少社论和文章。他那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才思,优美的文采,也更加充分地显露出来。

6月10日,《解放日报》发表胡乔木写的社论《欢迎科学艺术人才》。社论指出:“随着抗战以来文化中心城市的相继失去……延安的古城上高竖起了崭新的光芒四射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旗帜,在这个旗帜下萃聚了不少优秀的科学艺术人才,从事着启蒙的研究和实际建设的工作。”社论表示:“虔诚欢迎一切科学艺术人才来边区,虔诚地愿意领受他们的教益”。

6月17日,胡乔木在为《解放日报》撰写的社论《国民党缺少什么》中,严厉批评“国民党最缺少的,却是民族的信心”,呼吁国民党“坚决提高民族信心,坚决贯彻民族独立战争”。

6月29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延安中央大礼堂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这一天,也是苏德战争爆发一星期的日子。《解放日报》发表了胡乔木写的社论《苏必胜,德必败》。这是毛泽东出题目、坐等胡乔木用一小时写出来的。社论指出:苏德战争“必然达到一种结论:苏必胜,德必败”。为什么呢?“第一,德国师出无名,无法进行精神动员”;“第二,德国实力,在量上是有限的,在质上是已暴露的”;“第三,德国对苏作战还要不可免地遇到许多重大的技术上的困难,德国对苏似乎是外线作战,其实德国的四面,都在敌人的包围攻击中间”;“第四,德国内不稳而外孤立,苏联内坚强而外多助,这乃是决定这次战争胜败的关键”。在苏德战争刚刚爆发之时,这篇社论对战争前途作出很有说服力的分析,增强了人们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

接着,胡乔木或按毛泽东的要求,或应《解放日报》的邀约,为《解放日报》撰写了一系列社论,阐述中国共产党内政和外交方面的政策和策略。

1941年7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胡乔木写的社论《国际的团结与国内的团结》,提出“加强民族团结,是目前的急务”。7月27日,《解放日报》发表胡乔木写的社论《出路和迷路》,指出:我们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联合英美苏联,加强国内团结,改良政治,积极反攻,以求彻底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的路;另一条是全国分裂,反共反蒋、反苏反英美,投降日寇和国际法西斯阵线,使中国亡国灭种的路。二者究竟孰吉孰凶,何去何从呢?社论运用严谨的逻辑,十分有力地说明前一条是中国的出路,另一条是迷路。8月14日,《解放日报》发表胡乔木写的社论《闻捷》,祝贺在敌后艰苦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开始反攻的时候取得的很多胜利,论述反攻胜利的意义,希望“这些胜利能够促成全国的反攻,尤其是促成反攻胜利的各种必要前提的实现”。8月26日,《解放日报》发表胡乔木写的社论《最近的国际事件与中国》,强调“今天的世界乃是民主的世界,无论国际局势的演变如何波谲云诡,未来的胜利者必属于民主的势力,必属于民众”。9月11日,《解放日报》又发表胡乔木写的《打碎旧的一套》的社论,主张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的思想“翻译成真正中国的言语”,“打碎旧的一套,彻底地改进我们的全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在职教育”,“发展真正与人民与实际相联系的教育,替中国的新教育真正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三 继续为《中国青年》写稿

在为《解放日报》撰写社论和文章的同时,作为《中国青年》的主编,胡乔木仍然不断地为刊物写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