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4)

1927年秋季开学,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与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合并为省立扬州中学。当时,扬州中学高中是文理分科的,胡乔木选的是理科。编在普通高中一年级乙班。他在同班同学中间留下很好的印象。六七十年后,老同学乐怡然回忆当时的情景和印象说:“在班上他的年龄最小,但显得比大他两三岁的同学要成熟得多。他温文尔雅,沉默寡言,学习努力,成绩优良,又谦逊有礼,追求进步,深得老师们的喜爱和同学们的钦佩,常被推举作为本班代表和学校或外班打交道。”

高中三年,胡乔木虽然读的是理科,但对文学的兴趣有增无减。他在自传中说:“以后第八中学改组为扬州中学,我仍在该校读书。我对于文学仍旧继续钻研,但阅读范围是更广泛了。那时我入了理科,因此对自然科学也下了些工夫,但是对正课却不甚热心。”

那时,扬州中学有个好的做法,在教室一角放置一个书柜,从校图书馆借一些书来,供同学自由取阅,称为图书角。胡乔木自觉地担当班上图书角管理员的角色。图书角存书一百多本,大部分是文学名著,也有少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书。过一段时间到图书馆选书、换书,是胡乔木非常乐意做的一件事。

胡乔木在高中阶段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直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家作品,可说是兼容并蓄,无所不读,而且有颇为深刻的见解。

寒假、暑假期间,他常把《中国青年》《创造月刊》和一些文学作品如《三个叛逆的女性》《桃色的云》《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等带回家里,给两个妹妹看。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有增无减。他挑选了一百首古诗,工楷抄写,要两个妹妹熟读。他还收集了一些民间歌谣,让她们背诵。他期望她们能同自己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一年暑假,胡乔木还给小妹文新和她的同学袁玉清讲解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几首“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锦瑟无端五十弦”等)。这些隐晦深奥、别有寄托的诗篇,经胡乔木一讲,显得精致隽永,情意深长。

胡乔木还是课外文艺活动的热心参加者,在课外活动组织,如文艺、诗歌、戏剧、音乐等研究会里,他不是主要负责人便是积极分子。

1929年,胡乔木已经读高三了,家乡遭遇水灾。父亲在城里续修盐城县志,没有什么收入,地租又收不上来。家里经济拮据,实在无法同时供给达新、鼎新、穗新、文新兄妹四个读书。这时,大哥达新在交通大学读土木工程快要毕业,父亲决定保证重点,专供达新读完大学,鼎新和两个读中学的妹妹暂时休学。

扬州中学的老师和同学得知胡鼎新即将休学,都很同情,找校长想办法。校长周厚枢,教高三化学。他很帮忙,让胡乔木在学校半工半读——替他批改同级学生的化学实验报告,给一些津贴。这样,胡乔木得以继续在扬中的学业。

胡乔木节俭,所得报酬除支付学费和生活开销之外还有节余。他用积攒下来的钱支持已经休学的妹妹文新,另一个妹妹穗新也得到半工半读的机会,文新在哥姐的支持下也复学了。

胡乔木家有诗教,进扬州中学读书不久,就因擅长诗文而得到“神童”的美誉。在高中时,有一次语文作业是自由命题,不限文体。这种方式给了胡乔木这样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胡乔木写了一首五言古诗。人称“淮南才子”的语文教师张煦侯老先生一字一韵未改,拿到班上一边朗诵,一边击节赞赏,并对这首诗的“夏木变凝碧,秋虫鸣繁钟”一联加了“二句入古”的批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