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曾国藩的允准,李鸿章大喜,立即催常胜军尽快开出,他说最好上午接信,下午就上船出发,“惟盼风利不泊,直下石头城,以为快慰”。他又致函吴煦:“常胜军调援金陵之说,中外皆知,即使英美领事意存阻挠,无论轮船多少,人数增减,必须成行,愈速则愈密,愈密则愈妙。” 迫不及待之情,表露无遗。
但这时金陵外围的战况,已发生变化。曾国荃在水师的支援下,坚守了四十六天,没有崩溃。十月初五清晨,湘军反攻,迫使太平军撤围。曾国藩奏报:“自辰至巳,扫平贼垒数十座,擒贼近四百人,毙殿后悍贼七千人……时阅四十六日,以寡御众,出死入生,卒能挽回危机,保全大局。” 曾国藩又马上写信给李鸿章说:“金陵极危险之时已早过……白齐文之军既未启行,即可竟作罢论。”他怕李鸿章还不死心,几天后又写信说:
常胜军不来金陵亦自无害,来亦未必果有裨益。九洑洲、下关各贼垒似非轮舟炸炮所能遽破,鄙尝疑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忠逆之攻金陵官营,亦有炸炮,亦雇洋人在内,官军不因此而震骇,舍弟亦还以炸炮御之,彼亦不因此而动……鄙意求胜于洋,在中国官不要钱,兵不儿戏,不仅在税饷之盈绌,尤不在体制之崇卑。
曾国藩又在老调重弹,从常胜军去不去金陵,扯到洋人武器没什么了不起、中国体制并不输于洋人之类的宏大议题,李鸿章接信亦只能唯唯而已。但这时白齐文已整装待发。作为雇佣军,必须打仗才有钱收,所以白齐文借出兵为由,缠着吴煦、杨坊要钱,逼杨坊立即发还拖欠的军饷。
十一月十四日,白齐文率领一伙常胜军,擅自关闭了松江城门,准备强行劫取饷银,闹得城里鸡飞狗跳。知府方传书、参将李恒嵩赶来,好言相劝,承诺发还欠饷,白齐文还是不依不饶,揎拳捋袖,恨声不绝。翌日,他竟带着数十名官兵,到上海兴师问罪,气势汹汹直闯杨坊家中,把杨坊痛殴一顿,打得杨坊鼻梁折断、吐血不止,随后抢走了洋银四万余元。
李鸿章正愁常胜军赴金陵一事泡汤,不知如何把白齐文送出门,没想到白齐文自己倒持泰阿,把理由送上来了,李鸿章正好把他解决,并顺带把吴煦也端掉。他一边奏请朝廷撤了白齐文的职,并悬赏五万两通缉;一边向曾国藩报告:“吴道适自镇江回,求鸿章斥革白齐文,商请英国士提督(士迪佛立)出头弹压。常胜军弁目百数十人均系外国流氓,畏英国之威,英兵官四人在该营帮同教练,已与士提督商议定,中外各派一员接管(已派李恒嵩会同英员),粮饷调发由中国官员主持。该勇如再犷悍,应酌量裁遣。”
李鸿章又写信给吴煦:“英法与我会防,乃任流氓美人猖獗至此,阁下与憩堂(杨坊)必须设法挽回,若酿成重案,不独吾兄等无词自解,即外国带兵各官面上皆不好看也。” 这封信,为追究吴煦、杨坊责任,埋下伏笔。
十一月十八日,李鸿章向朝廷参奏吴煦、杨坊二人:“至二品顶戴、苏松太道吴煦,二品顶戴、前苏松粮道杨坊,本愿带常胜军赴援金陵,屡次延误,实由白齐文不遵调遣,杨坊并被白齐文殴伤,尚非纵容逗留。然该道等创募此军,及换人接带,始终主谋,又有督带之责,不能实力制,办理不善,咎亦难辞。应请旨将吴煦、杨坊暂行革职,仍令妥筹接办事宜,以观后效。” 朝廷准奏。吴煦、杨坊的仕途,至此“行人止步”。
李鸿章旋向士迪佛立提出交涉,常胜军应由中国人会同管带。士迪佛立初不愿意,双方反复争辩,乃至舌敝唇焦,最后签订了“统带常胜军协议十六条”。规定常胜军暂以奥伦为管带,李恒嵩会同管带;裁至三千人,削减杂项开支及长夫额数;不得私购军火;惩办士兵由中方做主;松江地方事务外国人不得干涉;将来征得英国政府同意后,改由戈登统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