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10)

倒装这特殊的组织,诗里也常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五律,王维,《山居秋暝》,“归浣女”、“下渔舟”就是浣女归,渔舟下。又,“家书到隔年”五律,杜牧,《旅宿》,就是家书隔年到。又,“东门酤酒饮我曹”七古,李颀,《送陈章甫》,“饮我曹”就是我曹饮,从上下文可知。又,“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五律,杜甫,《旅夜书怀》,就是文章岂著名,老病应休官。又,“幽映每白日”五律,刘眘虚,《阙题》,就是白日每幽映。又,“徒劳恨费声”五律,李商隐,《蝉》,就是费声恨徒劳。又,“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五律,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就是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怜爱同意。又,“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五古,韦应物,《夕次盱眙县》,就是听钟未眠客,独夜忆秦关。这些倒装句里纯然为了适应字数、声调、对偶等限制的却没有,它们主要的作用还在增强语气。此外如“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五律,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这是诘问自己,“何因”直贯下句,二语合为一句。这也为了经济的缘故。——至如“少陵无人谪仙死”七古,韩愈,《石鼓歌》,“无人”也就是“死”。这是求新,求惊人。又,“百年多是几多时”七律,元稹,《遣悲怀》之三,是说百年虽多,究竟又有多少时候呢。这也许是当时口语的调子。又如“云中君不见”五律,马戴,《楚江怀古》,云中君是一个词;这句诗上三字下二字,跟一般五言句上二下三的不同,但似乎只是个无意为之的例外,跟古诗里“出郭门直视”一般。可是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七律,杜甫,《宿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七律,杜甫,《阁夜》,都是上五下二,跟一般七言句上四下三或上二下五的不同,又,“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七绝,无名氏,《杂诗》,每句上四字作一二一,而一般作二二或三一。这些却是有意变调求新了。

本书选诗,各方面的题材大致都有,分配又匀称,没有单调或琐屑的弊病。这也是唐代生活小小的一个缩影。可是题材的内容虽反映着时代,题材的项目却多是汉、魏、六朝诗里所已有。只有音乐图画似乎是新的。赋里有以音乐为题材的,但晋以来就少。唐代音乐图画特别发达,反映到诗里,便增加了题材的项目。这也是时势使然。在各种题材里,“出处”是一重大的项目。从前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出仕,出仕为了行道,自然也为了衣食。出仕以前的隐居、干谒、应试、落第等,出仕以后的恩遇、迁谪,乃至忧民、忧国、思林栖、思归田等,乃至真个辞官归田,都是常见的诗的题目,本书便可作例,仕君行道是儒家的思想,隐居和归田都是道家的思想。儒、道两家的思想合成了从前的读书人。但是现在时势变了,读书人不一定出仕,林栖、归田等思想也绝无仅有。有些人读这些诗,也许会觉得不真切,青年学生读书,往往只凭自己的狭隘的兴趣,更容易有此感。但是会读诗的人,多读诗的人,能够设身处地,替古人着想,依然觉得这些诗真切。这是情感的真切,不是知识的真切。这些人不但对于现在有情感,对于过去也有情感。他们知道唐人的需要,唐人的得失,和现代人不一样,可是在读唐诗的时候,只让那对于过去的情感领着走;这种无私,无我,无关心的同情教他们觉到这些诗的真切。这种无关心的情感需要慢慢调整自己,扩大自己,才能养成。多读史,多读诗,是一条修养的途径。就是那些比较有普遍性的题材,如相思、离别、慈幼、慕亲、友爱等也还是需要无关心的情感,这些题材的节目,多少也跟着时代改变一些,固执“知识的真切”的人,读古代的这些诗,有时也不能感到兴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