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诗缘情
诗是抒情的。诗与文的相对的分别,多与语言有关。诗的语言更经济,情感更丰富。达到这种目的的方法:
(一)暗示与理解 用暗示,可以从经济的字句,表示或传达出多数的意义来,也就是可以增加情感的强度。如辛稼轩的词: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这词是辛稼轩和他兄弟分别时作的,其中所引用的两个别离的故事之间没有桥梁;如果不懂得故事的意义,就不能把它们凑合起来,理解整个儿的意思,这里需要读者自己来搭桥梁,来理解它。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也完全是用暗示的方法,表示读书才能明理。
(二)比喻与组织 从上段可以看出,用比喻是最经济的办法,一个比喻可以表达好几层意思。但读诗时,往往会觉得比喻难懂。比喻又可分:
1. 人事的比喻:比较容易懂。
2. 历史的比喻:典故比较难懂。
新诗中用比喻的例子,卞之琳《音尘》:
绿衣人熟稔的按门铃,
就按在住户的心上;
是游过黄海来的鱼?
是飞过西伯利亚来的雁?
“翻开地图看”这人说。
他指示我他所在的地方,
是那条虚线旁那个小黑点。
如果那是金黄的一点,
如果我的坐椅是泰山顶,
在月夜,我要猜你那儿,
准是一个孤独的火车站。
然而我正对着一本历史书,
西望夕阳里的咸阳古道,
我等到了一匹快马的蹄音。
在这首诗里,作者将那个小黑点形象化,具体化,用了“鱼”和“雁”的典故,又用了“泰山”和“火车站”作比喻,而“夕阳”、“古道”,来自李白《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也是一种比喻,用古人的伤别的情感喻自己的情感。
诗中的比喻有许多是诗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他们从经验中找出一些新鲜而别致的东西来作比喻的。如:
陈散原先生的“乡县酱油应染梦”,“酱油”亦可创造比喻。可见只要有才,新警的比喻是俯拾即是的。
四 组织
(一)韵律 诗要讲究音节,旧诗词中更有人主张某种韵表示某种情感者,如周济《宋四家词选叙论》:
阳声字多则沉顿,阴声字多则激昂,重阳间一阴,则柔而不靡,重阴间一阳,则高而不危。
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各具声响。
(二)句式的复沓与倒置 因为诗是发抒情感的,而情感多是重复迂回的,如《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这几句都表示同一意思——相隔之远——,可算一种复沓。句式的复沓又可分字重与意重。前者较简单,后者较复杂。歌谣与故事亦常用复沓,因为复沓可以加强情调,且易于记诵。如李商隐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也是复沓,但比较的曲折了。
新诗如杜运燮《滇缅公路》:
……路永远使我们兴奋,
都来歌唱呵,
这是重要的日子,
幸福就在手头。
看它,
风一样有力,
航行绿色的田野,
蛇一样轻灵,
从茂密的草木间盘上高山的背脊,
飘在云流中,
而又鹰一般敏捷,
画几个优美的圆弧,
降落下箕形的溪谷,
倾听村落里安息前欢愉的匆促,
轻烟的朦胧中,
溢着亲密的呼唤,
人性的温暖。
有时更懒散,
沿着水流缓缓走向城市,
而就在粗糙的寒夜里,
荒冷而空洞,
也一样负着全民族的食粮,
载重车的黄眼满山搜索,
搜索着跑向人民的渴望:
沉重的橡皮轮不绝的滚动着,人民兴奋的脉搏,
每一块石子一样,
觉得为胜利尽忠而骄傲:
微笑了,在满足而微笑着的星月下面,
微笑了,在豪华的凯旋日子的好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