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最近给我发邮件咨询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大多都在犹豫,到底是填报本地学校还是外地学校,拿不准哪个更好。
晚上,QQ消息闪烁不停,点开发现群里恰巧也在讨论这个问题,大家聊得热火朝天。
有同学问:“到底是留在本地好,还是出去好?”
此话一出,众说纷纭。一部分人说,待在本市好,因为一切都是熟悉的,无论是工作还是买房,都不用发愁,比去外省市要轻松许多。另一部分人说,要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就应该到外面的世界走走,然后才会知道哪条路最适合自己。
大家各抒己见,争论了半天,最终也没统一意见。有个人提出,只有出去过的人才最有发言权,大家瞬间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我和小Q身上。
全班只有我和小Q考上到了外省市,小Q当年考到了青岛,我考到了乌鲁木齐,后来又到了武汉工作。如此说来好像确实只有我俩最具有发言权了。
我说,其实,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哪一种人生都有可能精彩。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眼中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也只有我们自己能找到。外面的世界,只有我们用双脚去亲自丈量,才能知道路有多宽广,只有我们亲眼看过,亲身体验过,才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风景。
当你真正走出去以后,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对你来说都不重要了。因为你已经明白,别人认为绚丽的风景,在你眼中也许很平淡;你认为最惊艳的部分,别人也许会觉得很平凡。
当年留下来的人,有的是因为期待过安逸的生活,不想四处奔走;有的是缺乏勇气,害怕孤身一人在外,无依无靠。
如果是前者,我尊重他们的选择,如果是后者,我为他们的人生感到遗憾。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安于现状,以至于连梦想这个词都不再提?
我猜想,还是因为他们害怕。他们怕一旦走出去,就再找不到来时的路。他们并没有完全丢掉梦想,只是想等等看:既然远方就像海子诗中所说“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那么,就应该找个适当的时机稳妥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是吗?
只是,经过岁月的打磨,这些人对未来已不再抱有太多的幻想。当年那些想做的事,现在多半已不感兴趣。他们早就习惯了朝九晚五的生活,过着一成不变的日子。工作之余更习惯浏览下新闻,聊聊天,或是对着窗户发一阵呆。
安逸的日子过得太久,人就变得懒惰了,热血也早已冷却。十几年过去了,很多人迄今为止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还有一些人一直喊着要为自己而活,也有不少机会可以出去闯荡,可就是不肯下决心去实现。曾经所有的信誓旦旦,到头来都变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
留在老家的乔,收到好友的一张照片,背景是深圳的机场。下面留了两行话——记得这是你当年最想去的城市,而我已经在这里安了家。没错,我说出来就是让你嫉妒的!
乔当时感觉心里突然缺了点什么,明明是自己一直想去的城市,最后自己没去成,别人却在那里安了家。
乔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想做的事,最后完成的都是别人?为什么最初对别人说着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的话,最终先放弃的也是自己?
也曾相信,每段路都有它独特的风景。可是,当乔得知,自己始终没做成的事,到最后是别人做成了,心里还是会感到阵阵失落。
乔这才意识到,那些自己原本以为不在乎的事,到最后还是会在乎。
无论岁月如何轮转,年少时喜欢做的事,到最后我们依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