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坦荡得一如清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3)

我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他一定要住在便利店楼上,因为便利店里什么都有,不然就没有安全感。人和物质的关系也很有趣,人有依赖性和依靠性,觉得没有某个东西就不行。大地震来的时候,人们发现原来还是可以过很简单的生活的。有时候灾难是一种提醒,发现很多东西都不是必需的。就像伊朗导演阿巴斯的电影《生生长流》,伊朗大地震以后,人可以那么朴素、简单地活着,而且是有信仰地活着。这些例子会警醒我们:你对物质的依赖到了什么程度?

“问今是何世”,这句很有趣,住在桃花源里面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所知道的最后的朝代叫秦,后面就不知道了。真好,我最近都不开电视,就是不想知道这些东西。“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的时间停在了秦朝。这里好像是一个讽刺,政权所建立的朝代,也许正是老百姓要遗忘的东西。这些人不愿意再有朝代,朝代更替带来的只是战争、痛苦跟灾难。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告诉桃花源中人现在外面的情形。“皆叹惋”,里面的人都摇头叹息,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有趣的对话,是一群停止在自然岁月里的人与一个生活在世俗政治中的人的对话。没有陶渊明行与影分离的观念,或许就不会有这篇文章。他假设两个不同的世界之间形成一种多元的对话。这个对话其实也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自身入世的部分与出世的部分在之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他人都邀请渔人去家里坐坐,农业社会都是这样,大家很容易就变成朋友。“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我觉得这里非常微妙。“不足为外人道也”,你可以解释为不能提,或者是不要告诉别人,可能是害怕被打扰,也可能是说我们这么微不足道,不要让外面知道。可是作者用了白描的笔法,不加任何解释,反而显得意味深长。中国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一个桃花源躲起来,不要有任何政治的干扰。

“既出,得其船。”渔人出来了,刚才是舍船,现在又得船,恢复了本来的职业,也恢复了他入世的角色。出来以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他刚刚才答应不告诉别人,这个时候就一路做记号,全部是心机对不对?他很明显是想要再回去。这个渔人的角色一直在转换,舍船的时候是一个个角色,得船的时候又是另一个角色。可是当他一直在做记号的时候,表示精神性的东西已经消失了,怎么做记号都没有用,当你那么想得到的时候,它其实早就不见了。

更糟糕的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文字真是简洁得不得了。渔人见了太守,就告诉他有桃花源这样一个地方——这里已经完全变得政治化。看到这段的时候,有点儿紧张,真害怕桃花源从此就完蛋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