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最终失去了刘伯温

仗打赢了,刘伯温兴高采烈地等待着朝廷的封赏,可首先等到的竟是一个天大的坏消息:方国珍升官了。

这方国珍,虽然打仗不行但混官场真算得上是一等一的高手。他一面维持着自己的割据势力,一面又不得罪元政府,跟坐了直升机似的年年升官。如今,他居然坐上了江浙行省省长助理(行省参知政事)的位子。

元代的行省往往会设置一到四名参知政事,本书叙述中就已经出现过好几位了,比如苏天爵,朵儿只班,帖里帖木儿。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刘伯温的顶头上司。

刘伯温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方国珍再怎么贵人多忘事,也忘不了自己被刘伯温困在台州海面上差点喂鱼的经历,忘不了刘伯温那封要把自己赶尽杀绝的奏折。

小样儿,不整死你就不错了,还想升官,门儿都没有。

刘伯温也很窝火。方国珍有多恨他,他就有多恨方国珍,这对宿敌眼神相撞都能撞出暴雨雷电来,刘伯温怎么甘心在方国珍的手下当差。尤其是一想到自己出生入死立下不世奇功才换来一个从五品官,而方国珍除了造反啥正事儿没干居然成了从二品官。天理何在!

没天理的事儿多了去了。

事实上,根本就不用方国珍动手,这些年来从江浙到中央,哪个官儿没收过方国珍的好处?这些人心里都门儿清。眼瞅着方国珍如日中天,哪能让他的死敌刘伯温有打翻身仗的机会呢?于是,没过多久“封赏”下来了,刘伯温被调任为处州路军分区担任后勤工作(总管府判)——非但没有升官,反而降职了。

这是赤裸裸的、毫无遮掩的打压,借口理由都懒得找。刘伯温连愤怒的心情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绝望。从1336年走上官场直到今天,二十二年过去了,如果说官场有什么变化,那就只是越变越黑。真的彻底干不下去了,刘伯温收拾包袱,辞官回家。

这不是刘伯温第一次辞官,也不是最后一次,但的确是最特别的一次,因为刘伯温决定,从今以后,再也不在元朝的官场上做事了。为了表明自己的心意,刘伯温取出元世祖忽必烈的牌位,沐浴焚香更衣后,向着北面朝拜道:“世祖皇帝在上,臣刘伯温不敢辜负您的在天之灵,只是今日臣刘伯温实在没有能力再为朝廷出力了。”

从今天起,我刘伯温就和大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再没有任何关系了。

这的确是刘伯温最后一次给元王朝打工了。不过,当时的刘伯温还没想过要跳槽到起义军阵营,打了半辈子反军,突然让他投身反军他还真有点接受不了。刘伯温想的只是回去归隐田园,过简单的日子。毕竟,这时候的刘伯温已经五十岁了。

辞官归去的不止刘伯温一个人,处州剿匪时的麾下旧部当中很多人也跟着刘伯温一起到青田县归隐去了。而刘伯温的老战友章溢也因为刘伯温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对官场丧失了信心,心灰意懒的他拒绝接受浙东元帅府佥事一职,也回家了。

从1333年中进士,直至1358年辞官,刘伯温已经替元王朝打了二十五年工了。这二十五年中,刘伯温起起落落,旋即辞去,旋即复用,他对朝廷的忠心从来没有变过,但1358年的这次贬官,彻底颠覆了刘伯温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二十五年竭忠尽智,到头来却不如反骨仔方国珍混得有声有色。这样的公司,这样的老板,能有什么前途,不如归去。

刘伯温终于放手了,与元朝的缘,尽于此时此地。归去来兮,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就这样,刘伯温离开自己奋斗了二十五年的元朝官场,当他再一次出现在元王朝视线中的时候,他已经坐在敌人的中军大帐中了。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