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以后之“声名鹊起” 1

1922年的8月,徐志摩决定回国。

梁园虽好,终非故土。从1918年离开家乡,已经接近五年了,是该回去看看了。更何况,和林徽因分别已经一年了,自己和张幼仪的婚姻关系既已解除,那么回国追求林徽因应该没有什么障碍了。

离开剑桥的时候,他写了一首《康桥再会吧》,这首诗远没有后来再度告别康桥的时候那首《再别康桥》有名,并且从诗的格局上来说,也不及后期作品成熟。但是从这首诗里读出了他对康桥的依恋,是期盼“再会”的。从精神之乡回到了现实世界,这一路的航船上不知道诗人是怎样的一种情感。也许是带着脱胎换骨后的心去投奔那个属于自己的真实的世界,一路的跃跃欲试。这种近乡情不怯反而越来越欢欣的心情也只能说给海底的鱼、天边的飞鸟听了。不过他也没闲着,同船的有一个华人和一个朝鲜人,两个人鬼鬼祟祟,却不知怎么对徐志摩失去了戒心,竟然告诉他他们在欧洲贩了大量的毒品吗啡打算去中国卖。徐志摩不动声色,待船从新加坡停泊的间隙,对岛上三友分店的沈松泉说了这件事,并留下钱,让沈在船开后给香港海关拍一封电报,检举这二人。海关收到电报后,果然抓到了这个贩毒团伙。

这桩公案让徐志摩十分得意,回国后还忍不住向郁达夫卖弄,郁达夫还不相信,谁知道后来果然证实了实有其事,不禁对这位具有诗人气质的“稽毒警察”大为佩服。

徐志摩乘的船在上海靠岸,和父母亲朋少不得一番见面寒暄。该拜访的长辈一一拜访,该约见的朋友一一会见。但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他迫不及待地想见到林徽因,谁知道晴天一道霹雳,他得知了林徽因已与自己的恩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定下婚约的消息。

徐志摩不甘心也不死心。只是婚约而已,只要还没有正式结婚,他就还有机会。不过对于男人来说,先确立自己的事业是重要的。他一无名声二无地位,凭什么和别人竞争呢?更何况,他的长辈亲朋都是当今社会极为杰出的人物,中学同学郁达夫也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和友人创立了创造社。在这种重压之下,徐志摩开始走上了自己的文学道路。

如果说当年拜梁启超为师和出国留洋都依靠家里拿出了重资为自己铺平道路,那么,徐志摩的文坛之路完全是不靠父荫,自己闯出来的。他所使用的方法也并不奇特,和所有的文学青年一样,努力写作,四处投稿。平时没事的时候,总带着一个皮包,里面放着自己的心血之作,遇到别人要稿,就立刻拿出来给别人挑,就算挑不上也不气馁。如果没人邀约,就自己带上稿件去寻访报社的朋友,看有没有机会发表。他在剑桥的时候创作和翻译出来的大量诗歌,这时候都用了用武之地。在这样的勤勉之下,他的收获也是很丰硕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