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我爱你》张元在“回家”的路上

2002年,是张元进入主流电影市场最为活跃的一年,《我爱你》的公映和《江姐》、《绿茶》的拍摄完成,都成为媒体炒作的热门话题,张元“回家”的步伐似乎越来越快。一个先前以拍摄争议性题材著称的艺术电影导演,突然掉头直奔商业电影和“主旋律”电影而去,针对张元如此大的转变,自然会是众说纷纭。不过,张元自有说法,他在回答《南方周末》的记者“为什么要拍《江姐》”的提问的时候,他表示了自己对样板戏叙事手法的推崇。张元自认为要拍什么,或者怎么拍都是他个人的选择。而张元在另一些场合说的话,也颇能代表他目前的创作心态:“我可以说是花了几年的时间努力争取和更多的观众对话……我真的有一种对话的愿望,特别的需要,真的不太满足于仅仅能拍片子和现有的成绩……《过年回家》放映的时候,我有一个很好的感觉,最起码知道了在黑暗当中,从灯光熄灭到又再次亮起来之后,观众是个什么反应。”(引自《我的摄影机不撒谎》程青松、黄鸥著)

选择拍摄由王朔的《过把瘾就死》改编成的电影《我爱你》,是张元投向主流电影市场的第二部作品。之前,张元已经通过《过年回家》投石问路了,《过年回家》在叙事结构上已经向主旋律叙事模式靠拢。一个年轻漂亮的女警察在中国人传统的节日——大年三十的晚上参与、旁观了一个家庭的和解以及与人为善的关系发展。而通过《我爱你》,张元试图以更多的商业卖点来赢得大众的青睐。一手抓主旋律,一手抓商业电影。

《我爱你》是根据王朔的小说《过把瘾就死》改编的,几年前由王志文、姜珊主演的电视剧《过把瘾》轰动一时。其实,选择改编这部小说,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因为电视剧可谓深入人心。可是,投资人似乎把王朔当成了保险系数之一,玉女徐静蕾的出演,以及张元多年来经营的第六代导演名声,都让大家对《我爱你》颇为期待。

《我爱你》的故事对观众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张元也花了不少心思在改编上。王朔的原小说《过把瘾就死》属于言情小说的范畴,在人物命运的变迁上面并没有做足文章,对现实完全采取的是虚化的方式,周遭世界的变化跟他们毫无关系,男女主人公说话都近乎于贫嘴。张元的改编则刻意强调了人物性格的极致,而且给了徐静蕾更多的表演空间,无论是跟男主人公相爱时的纯情,还是拥有婚姻后的偏执,都在全力塑造这位女主人公。可是,一切事与愿违。《我爱你》在创作水准上并没有超过电视剧《过把瘾》。影片中大量吵架的场面,更是给人无计可施的感觉。《我爱你》在2002年问世,陈旧而又乏味。让人想起另一部跟王朔有关的《一声叹息》,它们跟2002年中国人的爱情几乎没什么关系。

2002年,年轻人品味的爱情是韩剧《蓝色生死恋》和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而同样是在现实虚化的情况下,在茫茫大海里展现的一个极端爱情故事的《苦月亮》(导演:波兰斯基)就要彻底许多,它以震撼人心的笔触将爱情的产生、爱情的甜美、爱情的狰狞、爱情的毁灭的各个阶段展现得回肠荡气。《我爱你》给人的感觉是纯情不够,极致也不彻底。更让人感慨唏嘘的是曾经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塑造成文化英雄的王朔在2002年的今天,已经不被年轻的观众所接受。拍摄这样的影片难免给人强弩之末的感觉,而徐静蕾在这部影片里脱胎换骨的表演仍然感觉失之肤浅。姜珊演绎的杜梅(《我爱你》中叫做杜小桔)的一颦一笑至今为无数的男性观众津津乐道。通过《我爱你》,可以说张元成功地完成了自己从边缘向主流的转型,转型是否成功,时间会给出答案。不过,他的新片《绿茶》动用了姜文、赵薇主演,香港大摄影师杜可风摄影,能否给他带来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我们拭目以待。

张元曾经被人视为中国大陆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先前的作品无疑具有诸多的先锋色彩。2002年,张元开始远离先锋,走向商业电影和主旋律电影。他的变化是迅速和巨大的,他在快步地跟上时代的潮流。可以说,中国在面对世界电影的竞争的情况下,需要培养出自己成熟的商业电影。而商业电影在获得大量观众的同时,我们不要忘了,它其实是跟大众的消费心理和情绪宣泄密切相关的。张元的急剧转型,能不能完成流畅自如的表达,我无法预测。我倒是想起了《南方周末》的记者杨瑞春问张元的一句话:“你说的是你吗?”

你说的是你吗?在当今中国,依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沉重话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