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出身及其社会关系(1)

据《史记》的《高祖本纪》,刘邦是沛县丰邑的中阳里人,沛县在秦国属泗水郡,那时的沛县在今微山湖的南岸,今江苏徐州的东北,丰邑即今之丰县。姓刘,字季,其父为太公,母曰刘媪。太公是对其父的尊称,媪为年老妇女的泛称,实际上,刘邦父母只有父姓,母姓不详,父母之名亦不清楚。季为排行第三,其上还有两个兄长。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刘邦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并不高,说一声布衣出身,还是客气的。

跟随刘邦一起的功臣宿将,大都是沛县人,如萧何、曹参、王陵、周勃、樊哙、夏侯婴、周緤、周昌、周苛、任敖,都是沛县人,而卢绾则与刘邦同乡同里,这些人都是刘邦倚以起家的功臣宿将。

刘邦的容貌,《史记》称:“高祖为人,隆凖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凖,指鼻子,隆凖是高鼻子,脸有龙状,须髯美。说他左股上有七十二黑子,那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其为人,《史记》称:“宽仁爱人,意豁如,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讲这个人比较喜欢结交朋友,也好讲义气,说大话,在家里则不好好劳动生产,喜欢在外游荡。《史记》还说他“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从在酒店饮酒打白条不付酒钱,到年底便赖账。这样看来,刘邦实际上是一个地方上的无赖。刘邦早年在家里常受父母责难,但人不可貌相,时势也会造就人。他在汉九年(公元前一九八年)给自己父亲太上皇上寿时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汉书?高帝纪》)结果是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可见当年刘邦在家人心目中确是一个无赖,他排行第三,不如老二踏实肯干。作为皇帝在朝堂上把父亲当作取笑的对象,亦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史记》还讲到他:“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壮年,应该是刘邦三十四五岁左右。刘邦生于秦昭王五十二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刘邦已三十四岁,他担任亭长应在秦灭楚以后,秦灭楚是在始皇二十三年,那时刘邦三十岁左右。这里应先说明一下亭长是怎么样一个角色,那就要先了解一下秦国县以下基层组织的状况。《汉书?百官公卿表》: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

这里要注意的是以乡统亭是县城以外郊区的行政机构。所谓里,在《后汉书?百官志》讲到里以下有什、伍,即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里十什,换一句话说一里有一百户,如果十里一亭,那么一个亭管辖的范围有千户人家,如果十亭一乡的话,那么一乡便有万户人家,这不可能。县以万户为限,万户以下的县长官称长,万户以上的称令,沛县是万户以上,故其长官称沛令。实际上秦代不仅在农村设亭,在城市也设有亭,亭不一定是一级行政组织。如东汉的洛阳,据《后汉书?百官志四》的补注引蔡质《汉仪》曰:“洛阳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门,门一亭。”可见在城市里也设有亭这一机构。乡镇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也设有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