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潮”起来,让对方印象深刻(2)

流行语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但它却并不一定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共同语、规范语。例如,在香港,人们形容谈恋爱,会用“拍拖”;广东人见人便习惯称呼为“阿哥”;南京人常用“盖帽了”来形容事情好到了极点;北京人形容吃喝往往用“撮”……在传播的过程当中,有些流行语便开始扩大了范围,比如,“侃”原本是北京人用来形容闲谈聊天的词语,到了现在,其他不少地方也开始使用了,像“没事我们一道侃侃去”这已经成为了非常大众性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流行语都在特定的人群中使用。比如说一定的年龄、文化水平以及职业等。像“看好”、“看跌”、“看涨”、“滑坡”、“走俏”等词语在商界运用得很普遍;而“走红”、“领衔”、“性感”则在演艺圈很流行。大多数流行语,都是现有词句的一种比喻、替代以及延伸,举个例子,知识分子把从商叫做“下海”,把改行称为“跳槽”,把撰写文章、搞创作戏称为“爬格子”。

流行语往往带有较强较浓的时代烙印,一定时期内的政治色彩、文化特征与生活气息都被沉淀其中。比如,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妻子时,旧时代用的是“内人”、“太太”等词汇,现代则换成了“爱人”、“那口子”、“另一半”等说法。以前大多用“眉清目秀”来说一个人样子好、气质佳,到了后来,常用词汇则变成了“潇洒”,现在的常用词则是“帅”、“靓”、“酷”等。

流行语是怎么来的?其实,流行语不是哪位名人或语言学家创造发明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留心于生活,留心于别人的言谈,并借鉴、发挥,推陈出新,启动灵感,随口说出。平时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搜集、学习。

——从电视电影里学。当代影视与人们的生活愈来愈贴近,不少精彩对白、主持人的即兴妙语、广告语的妙趣横生令人赞叹不绝,我们可以从中借鉴。比如有人劝朋友去看一个展览:“去看看吧,据说相当给力!”这句话中的“给力”就是一个热门词语。

——从港台语言中学。如“真性格”、“好帅”、“当心公司炒你鱿鱼”等,很新奇,用语优美,不妨一借。

——从流行歌曲中学。许多流行歌曲不但能唱出人们的真情、心声,而且唱词通俗,生活气息浓。某男士谈恋爱,刚接触对方,生怕对方看不中自己的“外相”,灵机一动,说道:“我知道我很丑,可是我也很温柔。”他妙用了赵传的一首歌名,很快赢得了姑娘的好感。再如“不是我不小心”、“我的未来不是梦”、“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等,结合讲话的场合、语境、心境,信手拈来,适时穿插,一定情趣斐然。

——从报刊用语里学。如某报上曾有一篇题为《检察机关浑身是眼》的文章,某位善谈者巧借活用,与人评论小偷:“他浑身是手,什么都偷。”

——从方言俚语中学。方言俚语表达含蓄,俗得够味,很受人们喜爱。如“磨叨”在北方方言中是费口舌之意,我们也可以拿来运用,如:“还磨叨什么?快走吧。”

当然,运用流行语还必须考虑交谈对象的年龄、知识水平以及谈话背景。

“流行语”是语言不可或缺的“调味剂”,借助健康的富于生命力的“流行语”,你可以树立自己说话的风格,有助于你在搞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更加如鱼得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