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椅

昔时厨房都有大灶,方便烹煮大家庭众多人口的三餐,因此闽南语称厨房为“灶脚”。几年前我赁居嘉义乡间的砖造半楼仔里,厨房里便有一座阔绰的砖砌大灶,灶上有巨鼎与烟囱,完整保留着五十年前的灶间景观,好像一切家庭的起居生养都可以围绕着大灶巨鼎完成。只是我用不着大灶,也不需要巨无霸大锅来炊煮,厨房正中央蹲踞这个庞然大物实在令人头疼。

要起灶煮食就得有人生火,灶椅是让负责照料柴火的人蹲坐的矮凳。灶前高温炽热,灶椅因此不能是易燃的木制品,于是以砖胎特制,成为台湾民艺里独特的非木制家具,也造就了一门极独特与高价的收藏类别。

灶椅低矮,除了可坐在灶前生火实在不知还有什么用途(放在现代浴室里洗澡专用?)。我因此很少感兴趣,在收藏人家里见着,也大抵摆放桌上成为纯装饰。而一只灶椅动辄万元,主人大概也舍不得让不识货的来客胡坐磕碰以免心碎。

令民艺人心醉神迷的,是灶椅的独特质地:红砖胎,特别是台南地区胎土细致绵密、红润Q嫩、毫无杂质的归仁窑砖胎。

常见的灶椅是圆鼓形,两侧各挖一小洞方便勾取搬动。如有椭圆造型则称为腰子形,数量较少,当然索价不菲。早年我曾在苏仔店里见过轰动中南部的腰子形灶椅,椅面的边缘环绕着手工刻画的三角形纹饰,两侧则挖出讨喜的双钱造型洞口,翻过厚重的椅身可以看到布满钙白色水垢的内里亦阴刻了一枚漂亮的纹饰。这个神物在苏仔店里静待了几个月后,再看到时已在兴仔店里,又几个月后,终于隐身于兴仔某个高档客户的收藏库房里,从此世上绝迹。

照片中的这个葫芦形灶椅是极罕有的怪体(兴仔称为腰子形,反正怪体一律叫腰子形就没错!),我询问了许多前辈,没人曾见过类似造型。葫芦两头精简地各挖了一洞,胎土厚实,重要的是有Q爹爹幼米咪的归仁窑嫩红胎土。

终于有了这只灶椅后,我其实早已搬离厨房有大灶的乡间老屋。我也跟收藏有灶椅的民艺人一样,不知该怎么安置这个神气漂亮的小家伙。舍不得丢在地上任其被遗忘,只好端端正正地安置于桌上,当成一块笨重却美丽的砖块,隔一阵子就小心拂拭,免得蒙尘让人心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