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 1

1935年年底,日军策动华北宣布“自治”,成立所谓“冀察政务委员会”,其侵华野心进一步暴露。一时间,华北危急,北平危急!

面对日军的步步逼近,清华学生发起了爱国、抗日的一二?九运动,而此时的清华领导者们,则在寻求另一条图存之路——南迁。

就从这一年的冬天开始,清华大学逐渐将一些重要图书和科学仪器秘密转移到汉口,以期将来能够方便地运到新的校址去。顾毓琇和叶企孙共同承担了这一艰难的任务。由于担心转移之事暴露,所有的迁移必须严格保密,运输的方式和路线也都要小心筹划,以免遭到拦截封锁。顾毓琇为此做了周密的安排。他找到了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时的同学、时任平绥铁路局局长的沈昌,让他帮忙安排输出事宜,又组织得力人员,于夜半时分将书籍和仪器悄悄在清华附近的火车站装车。一番紧锣密鼓的运作之下,这些重要的书籍、仪器终于躲过了日军侦察,从北平安然运抵汉口。

与此同时,时局愈发紧张了。随着日军铁蹄日益南下,迁移之事,已迫在眉睫。

承宪康:当时的国民政府把一些社会知名人士邀请去开“庐山谈话会”,梅校长、顾先生几位老先生都去了。这个会议中决定要抗战。这时候顾先生跟梅校长就一起决定,第一步要把清华迁到长沙。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7月29日,北平沦陷。时不我待,清华师生迅速南迁长沙。在那里,新的校舍已经准备好了。

顾宜凡:在搬过去之前,先要看校址,我祖父曾经陪张伯苓(时任南开大学校长)去考察过,校址是他们决定的。

南迁到长沙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于8月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之令,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顾毓琇在自己的文字中记录了在长沙开学的经历:“我们必须联合起来坚持抗战。9月初,我陪梅校长到湖南长沙,准备接收来自华北地区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的师生,并为他们提供食宿。我们借了长沙圣经学院供临时大学师生使用,这里可免遭日军空袭。”

10月25日,临时大学正式成立;11月1日,正式开课。这所大学遍集三校名师,又广泛邀请各界名人来给学生演讲,号召大家坚持学习、坚持抗日。但战火迅速蔓延,长沙面临的形势也日渐严峻。在仅仅开办了一个学期之后,长沙临时大学决定西退昆明,于昆明正式成立西南联合大学。

顾宜凡:在这之前,他们考虑过学生怎样从长沙到昆明。闻一多跟我祖父有过彻夜的长谈,他们建议大家还是徒步行军从长沙到昆明。

师生们分三路向昆明进发了,但顾毓琇却被留了下来。因为就在此时,战时国民政府改组,无党无派的顾毓琇被指定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