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清华院长 1

1902年12月24日,顾毓琇出生于江苏无锡学前街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他的父亲顾晦农精算学、求上进,曾求学于天津,毕业于直隶法政学堂,1916年病逝时曾留下教子女们“以实学致用”的遗言;母亲王镜苏则知书达理、崇尚文化,在丈夫早殁后,凭着其卓见、开明和坚忍,一手培养出了包括顾毓琇在内的“一门五博士”,在民国传为佳话。父母的言传身教,启发了顾毓琇特立独行、追求自由而又宽容仁厚的性格特质。

1915年,13岁的顾毓琇被送往清华学校中等科(清华学堂于1912年改称清华学校,至1925年方设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就读。在他的同学中,还有孙立人、梁实秋、梁思成、吴文藻等民国名人。那时的他们正青春年少,在这所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中踌躇满志,为了胸中的热情而勤奋学习。

承宪康(清华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当时因为庚款的原因,他们这批人很爱国,要振兴中华,有这种特殊的责任感。

在少年顾毓琇的眼里,这所学堂中包含着他对未来的向往。他兴奋地写道:“‘清华’完全等同于它的字面之意,清朗而绚丽多华。极目而望,我们甚至能看到日后求学的远景。最重要的是,可以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新时代的少年心,在学院里犹如夏日的荷花般绽放。

而更让少年心潮澎湃的是,他在那里遭遇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在回顾自己的清华求学经历时,顾毓琇认为,“以参加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为最有意义”。

顾宜凡(顾毓琇之孙):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有一个学生领袖王昆仑,他是我祖父的表兄。那天我祖父正好在他舅舅王心如家里,王昆仑出去搞学生运动,被抓起来了,我祖父就连夜赶回清华,第二天也参加了运动。

尽管只是中等科的学生,但顾毓琇仍被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深深地感染了,对于运动的意义也有充分认识。他跟在学长、学姐们身后,踊跃地去完成清华学生会交派的任何任务,共议节省粮饷来为学运捐款,并带领少年学生们上街头游行,“被军警殴打,虽天雨亦不退却”。

五四运动被顾毓琇认定为自己在清华期间“决不能忘却的历史事件”。

而在五四运动之后,他更是长久地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

顾宜凡:他当时在清华是学电机的,但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搞文学创作,翻译小说、创作诗歌。他跟闻一多和梁实秋发起了清华文学社,他是小说组的成员和戏剧组的主席。他写了很多作品,至少有三部话剧都在清华公演了。吴文藻男扮女装地来演他的角色,梁实秋这些人都演过他剧中的角色。

伴着这些少年时的激越和飞扬,顾毓琇学成毕业了。1923年8月17日,年方弱冠的他在上海黄埔码头登上“杰克逊总统”号邮轮,远赴美国留学。和他同船的,除了他在清华的同班同学外,还有陈立夫、许地山、冰心等人。与这些人的相识,也让顾毓琇在日后收获了更多友谊。

抵达美国后,他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学习。在那里的几年中,顾毓琇潜心研究,专注于学业,每天除了白天勤奋耕耘之外,晚饭后还要再泡在研究室里,直到夜半3时方回寓所。功夫不负有心人,4年半的时间里,他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第一位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

1926年2月,23岁的顾毓琇发表四次方程通解法,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人们纷纷惊叹于这位年轻的中国学者所表现出的天分。数年后,顾毓琇的“顾氏变数”更获得了有电机与电子领域诺贝尔奖之誉的“蓝姆”金质奖章,他本人也被世界公认为现代电机分析的奠基人之一。

然而,属于顾毓琇的传奇,这才刚刚开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