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一笑泯恩仇 3

1983年6月6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年事已高的廖承志从医院赶到了人民大会堂,带病出席了这次会议。他让工作人员用轮椅把他推上主席台,坚持听完了政府工作报告。

然而正当全国人民期望他出任国家副主席的时候,4天后的6月10日,他因心脏病突发,不幸病逝,享年75岁。

而他未竟的事业仍在继续着。他留下的那封情深意切又条条在理的致蒋信,终究产生了他期望中的效果。

在廖承志身后,随着大陆方面热切鼓励两岸之间扩大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等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岛内民众呼吁之声也日益高涨,台湾各界人士纷纷对国民党当局的“三不”政策提出质疑,要求当局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开放两岸人员往来。

面对这种局面,蒋经国也开始行动了。他私下派密使沈诚,以香港商人的身份几度北上进出大陆,暗中传递海峡两岸的信息。

1987年3月19日,沈诚返回台北,将一封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的信函亲手交到蒋经国手上。

6天之后,也就是1987年3月25日,蒋经国对杨尚昆的信反复研读后,在慈湖书房召见沈诚时说,他觉得中共是有诚意的,国共两党高层次的对等谈判是可行的。

1987年下半年,蒋经国下令在国民党中央设立大陆工作指导小组,并先后宣布了解除戒严以及开放赴大陆探亲的命令。阔别家乡近40年的国民党老兵终于回来了,骨肉亲人终于得以团聚。

从廖承志的致蒋信,到杨尚昆的密函,再到蒋经国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的政治坚冰,终于在骨肉亲情的暖流中渐渐地融化,国共两党也终于打破了长久的沉默与对抗,开启了国家统一的伟大进程。

廖承志在其中,居功至伟。

他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

信信频催往泰京,

深感双亲爱子情。

忠心为国难更志,

愿做天涯不孝人!

这是写给一位泰国归侨知识分子的诗,流露出为国家、为民族尽忠效力的豪迈誓言。这恰好也是他自己执著一生、奋斗一生的写照。廖承志传奇一生、坎坷曲折,虽然历经七次牢狱之灾,但是他对革命矢志不渝;特别是在生命的最后的五年中,正是由于他所做的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国家统一和经济建设才得以破冰前行。虽然他没有亲自看到海峡两岸“大三通”的开启,但是人们依然对他充满敬意,人们依然怀念这位豁达开朗、和蔼可亲的廖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