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 2

而此时的廖承志,也正要应对着这个缺口开始写那封震动中外的信了。

乐美真:接到任务以后,廖公领着我们一起讨论如何写这封信,怎么理解邓大姐的意思成了我们讨论的焦点。

怎么写这封信?这实在是个很重大的问题。尽管这封信将以廖承志个人名义发表,但背后却是大陆高层的一番良苦用心。为了更好地向包括蒋经国在内的广大台湾民众传递大陆方面和平统一的意愿,廖承志专门为这个任务组织了一个起草小组,并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共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乐美真:起草的几个人,当时办公室一个是杨荫东同志,一个是王亿同志,耿文卿执笔,我们也参加讨论。在讨论的时候,大家考虑这封信不同于一般的公文,也不是一个大批判文章,既要说理,又要有情义,因此我们理解,这是一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信。

所有人都在为这封信而反复思量、反复斟酌。这封信,既要叙旧、感怀,又要向蒋经国传达中共高层对于推动国共第三次合作的诚意,还要顾虑到台湾方面一直沿用的传统文言文体,而在写作中多以文言方式表达,一应的遣词用句,都让相关人员小心、小心、再小心。廖承志无疑为之付出了最多的思量。

耿文卿(时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怎么写呢?廖公说,你们再考虑考虑怎么写,我也再考虑考虑。咱们再碰头,再写。

乐美真:他回到家里考虑了一个晚上,提笔在纸上写了这么几句话:“经国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这个开头从他们的渊源开始讲起,因为两岸要恢复联系,历史的渊源是很重要的,所以由此,我们就正式开始起草这封信了。

“遥望南天,诸希珍重”

为了写好这封信,廖承志和小组人员多番斟酌,又多次征求邓小平、邓颖超等多位共产党元老的意见,对信的内容进行了反复修改。一番兴师动众之下,整整两个星期后,这封信完成了。

这是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家书,也是共产党诸位人士写给亦敌亦友、共进多年的国民党人士们的家书,更是祖国大陆写给台湾民众的一封家书。这封家书对蒋经国及其背后的国民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角度,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一步一进,可谓入木三分,其言真意切,感人肺腑。

信以寻常家书的叙旧和问候开头。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接下来的“进言”里,廖承志侃侃而谈,分三个层次请国民党当局——当然信中的用语是请“经国吾弟”“慎思、再思、三思”。第一思,由于右任手书、挂在蒋经国办公室里的联语条幅“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写起,告诉蒋经国,两岸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促进统一则可成千秋功业,而抗拒统一或是当断不断,会让自己陷入窘困的境地。

廖承志盼蒋经国速速作出决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