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同窗今又见 1

1908年,廖承志出生于日本东京。他的父母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与何香凝,此时这对夫妇正在日本留学。

正在为中国革命的前途而奋斗的廖氏夫妇为这个新生儿取名“承志”,期望他继承革命先辈的志愿,为中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而小小的廖承志也从一出生开始,便一路随着父母的事业而奔波于上海、广州和日本,在充满理想和爱国热情的先驱们的熏陶下,渐渐长大。逐渐地,他长成了一个同样满怀革命理想的少年,16岁那年,他步上父母的足迹,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那是在1924年。那一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5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学,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国民党党代表。那时候,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少年廖承志,都意气风发,仿佛虽有坎坷波折,但光明的未来已尽在眼前。他积极地投入并领导了多次学生运动和工人罢工,在革命的路上一路奋进。

然而形势迅速地发生了改变。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逐渐露出了狰狞的面目,8月,廖承志之父廖仲恺被刺杀身亡。站在父亲的遗体前,廖承志开始对国民党大感失望,继而在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然退党,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学习。凭着坚定执著的爱国热忱和革命激情,他迅速地转向了拯救中国的另一个方向:共产党。次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被派遣到德国汉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1930年冬天,廖承志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那里,他结识了当时已在莫斯科生活、学习了5年的蒋经国。

当时的蒋经国是个热心于红色布尔什维克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与廖承志一样。两个国民党高层人士的子女,在遥远的莫斯科共同追求着共产主义的未来,这份默契让两人结下了真挚的友情。莫斯科的冬天异常寒冷,两人便同盖一件廖承志的大衣,一起读书、一块儿入睡,这样的经历让两人情义渐笃。

但是,命运却让他们在未来走上了决然不同的道路。

1937年西安事变后,蒋经国离开苏联,回到父亲蒋介石身边,并加入中国国民党。在蒋介石的培养下,蒋经国历任国民党要职,并于1978年接掌了台湾地区最高领导权,当选为第六任“总统”。

而廖承志则在1932年返回中国,而后随着共产党南征北战,虽历经多次牢狱之灾,但其信仰坚定,将身家性命置之度外,最终帮助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全面执掌侨务工作。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兴起,侨务工作遭到破坏,廖公也被“打倒”在家。

直到1979年。

在这一年的新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建议海峡两岸尽快实现“三通”,早日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解放军也停止对金门、马祖等岛屿的炮击行动。对台工作重新启动,廖承志成了负责人的不二人选。随即,在邓小平一句“侨务工作要恢复,要有庙,还要有菩萨。现在,菩萨我给你们请来了,他就是廖公”之后,廖承志负责的侨务工作首先恢复了。同年12月,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廖承志又成了这个小组的副组长,组长是邓颖超。

赵玮(时任邓颖超的秘书):那时候邓颖超是人大副委员长,认识国民党那方面很多老人。廖公按年龄来讲,应该是邓大姐他们小一辈的,因为总理、邓大姐和他的父亲、母亲以前一起在广东做工作,他认识的人也不少,所以他做侨务工作。所以任命他们俩领导对台工作,这是由他们两人本身的条件决定的,别人做不一定那么合适。他在香港有很多亲朋好友,所以我们党就充分利用他的家族的优越条件去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他跟邓大姐也很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