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菊残犹有傲霜枝(1)

气象

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造反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奴隶标识(辫子)的独裁者,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温源宁

气话

我有约法三章,你们受得了就来上我的课,受不了就早退出。第一章,我进来的时候,你们要站起来,上完课要我先出去你们才能出去;第二章,我问你们和你们问我话时都得站起来;第三章,我指定你们要背的书,你们都要背,背不出来就不能坐下。

气质

身逢中西文化交汇、清廷江河日下的末世,作为传统文化的虔诚笃信者,辜鸿铭有心卫道,却无力回天,这是时代赋予他的悲剧,而他仅是时代所孕育的一个“怪胎”而已。故而,作为今人,在审视辜鸿铭对儒家学说的狂热追求、对封建旧物的顽固依恋、对新派理论的强烈抵制时,是不是应当多一份同情,少一份嘲讽呢?毕竟其行为可笑,但精神可嘉。毁之过甚并无意义,尊之太高也不符史实。

五四时期,风云激荡,新旧杂陈,尤其是在当时的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各色人等粉墨登场,校园里面常常是一边有人宣扬新文化,另一边却有人极力呼吁维护旧传统,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其中就有这么一位身材高挑,体型干瘪,脸庞消瘦,鼻梁高耸,眼睛深蓝,封建儒生般的半百老叟,拖着一条久不梳理的小辫子整日穿梭于红楼内外。那辫子上面压着一面平顶红结的瓜皮小帽,下面是一身枣红色的、油光可鉴的旧马褂和破长袍,袖子上面斑斑点点,闪烁的尽是鼻涕和唾液的痕迹,让人感到既讨厌又可笑,其形象与整个学校的氛围极不和谐。这副遗老模样的老头究系何人?他就是清末民初享有鼎鼎大名的怪人辜鸿铭。

负笈欧陆

辜鸿铭,名汤生,字鸿铭,号汉滨读易者。1857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五四”前后,辜鸿铭时常把这样一段话挂在嘴边:

“辜”字在古代汉语里有三种意思:一是“罪”;一是“分裂肢体的一种酷刑”,还指“辜负”、“对不住”。三种意思均糟糕透顶。另据《元和姓纂》等书记载,百家姓中的“辜”姓,正是由其祖先“被辜自悔”而来,类似的姓还有救氏、赫氏、谴氏,等等。

辜鸿铭说出上述一番话,倒不是自贬祖先乃负罪之人,而是另有他意。因为他祖先自康熙初年便从福建同安移居英属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已渐渐淡忘了自己的祖籍。而辜鸿铭所言“被辜自悔”,其实就是以自己未能出身于中华本土为憾。

然而,辜鸿铭并没有在这个南洋小岛呆多长时间,1867年,年仅10岁的小鸿铭便跟随其义父英国人布朗远赴苏格兰接受西式教育。在中国留学史上,象辜鸿铭这样出国时间之早,年纪之小,能与之相匹者,恐怕唯有容闳一人。此经历给辜鸿铭一生平添了几分颇值夸耀的资本,他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

在欧洲的十几年里,辜鸿铭废寝忘食地吸收西学,他先后在英国、德国、法国读书。其间还到过意、比、奥等国游历,肚子里装了不少西方的书和知识。更出色的是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九国语言,尤其英文,写成文章,连英国人也点头称叹,认为有维多利亚时代的风味,可以同英国的大文豪卡莱尔、阿诺德相媲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年少出洋,在檀香山学得一口好英语。他认为近代中国有“三个半”英语人才,其一是辜鸿铭,其二是伍朝枢,其三是陈友仁,还有半个他没说,有人猜是他自喻,有人则说指王宠惠,但无可置疑的是他将辜鸿铭誉为第一,由此亦可见辜英语造诣之高。辜获得过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欧洲著名高等学府的文、史、哲、理、工、神学科博士学位共计十三个,堪称“博士学位证书收藏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