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青年”到红色警卫(1)

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它不仅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更是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迎宾的神圣重地。

郭连江每次到北京,一定要在这里走一走,毕竟自己曾在这里及周围区域的岗哨上以军人的身份守卫过近八个年头。今天,每当他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仰望高高飘扬的“祖国第一旗”,欣赏四周那宏伟的建筑,感受那磅礴的气势,就会从心底涌起一种激情。在“祖国第一哨”上,他经历了许多重大国事风云。有关红色往事的记忆尽管零零碎碎,但是不变的是那永远的红色情结。

从“红色青年”到红色警卫

1970年末的一天,邯郸火车站。这天上午,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当地党政军负责人正在欢送二百多名入伍的新兵。郭连江是其中的一员。随着汽笛一声长鸣,郭连江与这些新结识的战友告别了生己养己的冀南热土。

这是北京卫戍区首次在河北邯郸征兵。征兵完全按照特种兵挑选,要求:政治清白可靠,成分是贫下中农;身体素质好,个子高挑、匀称,五官端正,有军人气质;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原来是“御林军”的兵源,要过五关斩六将。

在孩提时代,郭连江便听到过一些老人讲:毛主席就在天安门城楼上办公。从那时起,郭连江便萌发了到天安门前为毛主席站岗放哨的梦想,没想到梦想一步步向自己走近。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这些农村热血青年经过千筛万选成为北京警卫部队中的一员,不仅本人感到自豪,就是对家庭乃至全村来说也是一种荣耀。“当兵前,我在农村教书。我从小就对军人充满了尊敬和羡慕,没想到自己后来成了一位军人。”至今,郭连江都为自己当年的幸运入选而自豪。

经过一段时间的新兵集训后,郭连江所在的连队于1971年5月下旬的一天接到上级的命令:全连到天安门广场接勤。当时“甭提多高兴,我们纷纷奔走相告。当天夜里,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多年的梦想终于成真,一种天遂人愿的兴奋感真是难以言表”。次日上午,郭连江和战友迎着旭日东升的朝霞,迈着矫健的步伐,开进了祖国最神圣的地方、“世界第一广场”天安门广场。“也就在这一天,连里领导决定调我到连部当通讯员,我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当时,全营的执勤点都分布在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周边地区。郭连江所在的连部就设在天安门广场东南角的小红楼二楼,三楼是营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