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力(4)

他认真地反复推敲水电部的答复文,发现自己当初的设计方案确实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但有一点他非常肯定,那就是相关部门认为“长洲是一个冲积形成的内河岛”这样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在枯水季节,长洲岛上露出的花岗岩就是很好的证明。

希望仍然没有泯灭。

1985年4月7日,水电部水电总局副局长兼水规总院院长、珠江流域协调小组副组长罗西北率领水规总院和珠江水利委员会专家7人,到梧州市视察防洪工程。

罗西北——这位一生功勋卓著的著名水电专家的梧州之行,令长洲电站的方案出现重大转机,堪称“起死回生”。

当天罗西北一行到达梧州时已是下午4时,原计划是只视察防洪工程,视察车队从梧州河东区一直往河西区走,当走到西堤三路隔江眺望可看见长洲洲头时,当时担任梧州市建委主任的张具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指着长洲岛向罗西北提起了长洲电站的设想及方案。

时值西江枯水期,当罗西北看见沿江边露出的石头马上瞪起眼睛说:“停车,下去看看。”

天正下着大雨,张具瞻打着雨伞陪同罗西北在江边视察。一番视察后,责任心极强的罗西北马上要求回去听长洲电站的汇报。这一听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晚上8时许也顾不上吃饭。次日罗西北也顾不上订回北京的飞机票,决定亲临长洲水电站坝址现场考察。

罗西北对长洲水电站一级开发方案表示赞赏,同意做工作列入流域规划比较。

1986年2月27日至28日,以经济学家于光远为团长的珠江水利经济考察团一行18人,现场考察了长洲水电站坝址。考察后于光远、张季农、甘怀义、刘兆伦等联合向万里副总理写了《珠江考察报告》,对西江中下游开发问题建议选择长洲电站先行突破。

1991年,张具瞻退休了,但他没有选择休息,而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请求,担任长洲水利枢纽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顾问一职,负责千头万绪的各项前期工作,直至2004年9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关于广西长洲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作出“同意兴建长洲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

至此,距张具瞻当初萌生兴建长洲水电站的构想,时间已经过去了40多年。

交谈中,笔者曾经这样问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人,“您为何对在梧州兴建一座大型水电站,能倾注如此高的热情,即使是在那个特殊年代自己身心都备受打击、折磨的日子里,都毫不动摇,您的动力是什么?”

老人回答道:“这样的问题很多人问过我,说起来,这在我们那代人,就是‘责任’两字。”

张具瞻是客家人,出生在当时的贺县。他6岁那年,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父亲是个小学教员,在这个时候他辞去了教职,回乡筹建民团,并号召知识分子投笔从戎。”

父亲对张具瞻的影响,无疑是最深远的。他名字中“具瞻”二字,实际是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中的一句——“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民具尔瞻”,即“人民都看着你们啊”。张父的用意和对儿子的期待,可谓其心昭昭。

“我上小学、中学的时候,老师都是从东北、华北和华东这些沦陷区逃难到广西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学生的教育,贯穿始终的主线一直都是‘只有国家强盛,才有个人幸福可言’。所以我们那代人从小就有报效国家的观念,在后来选读专业上,也是先想到国家的需要。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老师常这样教导我们。中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是个地下党,他曾在课堂上让我们畅所欲言,都说说将来的理想。回答是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这时他就引导我们,长大后为大多数的劳苦大众服务,为他们谋幸福,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才最高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