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试图消灭或否认恐惧的存在,而是温柔接纳(1)

恐惧,源自于人类生存的本能,也是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远古时代,人类的防御能力不比当今,强烈的危机意识,帮助了我们的老祖先得以代代存留至今。

恐惧,也激发了人类的惊人创造力。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房子普遍都设置有火警感知器,这样的科技发明,正是因为人们害怕房子会突然失火,导致身家财产全都付之一炬。

基于恐惧所带出来的行为模式,并没有错。争议的部分在于“合不合时宜”?最快的检验方式就是,看看自己对于当前事件的认知跟反应是否合理。

例如有些人曾经在感情中被背叛过,日后只要碰到条件类似的对象,即使心动也不敢投入新感情,因为害怕再度受伤。也有人会干脆选择一个条件不符理想,但至少“感觉”比较安全的对象来交往。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相信每个人也或多或少都曾在感情中受过伤,造成恐惧。一般来说,负面经验发展出来的“恐惧响应模式”,会让人对感情变得更为谨慎,这是好事。但若因此影响到择偶标准,则又显得太过了,显示这样的模式已经不合时宜,需要进行调整。

照理说,在决定要不要跟新对象交往之前,通常会先相处一段时间,再从中评估彼此是否合适;但对于一个曾经被背叛过的人来说,光是跟对方相处看看,就是一个很大的冒险。拒对方于千里之外的结果,就是可能因此错过一次幸福的机会。

另一个可能引发恐惧的因素是:自我概念低落。通俗一点的说法是,没自信。

一个自我概念低落的人,往往看不见自己的好。即使从客观条件来看,相貌堂堂,工作、学历、收入等也都很不错,仍主观认定自己不够好。甚至因此延伸出许多非理性思维,像是觉得自己配不上谁、没资格当谁的好朋友、不配过更好的生活。

放眼生活周遭,还真有不少人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是天生的劳碌命,只要日子稍微过得平顺或优渥一点,便惶惶不安。为了抚平内心的认知失调,只好无事生事,不断在生活中给自己制造难题,以便符合原先的自我概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