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写作是一种具有杀伤力的梦(2)

知晓和因为难以忍受此等苦楚,我暂停了向纸媒投稿,开始在自己唯一知晓和拥有的渠道——微信朋友圈里,每天发一段二三百字的文学短评,起名“明月谈文学”。尽管投稿受挫,心情却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因为每天光是念及“我终于开始认真对待写作了”这一事实,就兴高采烈到无以复加,入眼的一切都变亮了,像刚换了副新眼镜,自己也被震惊了。何况朋友圈里的短评还颇受欢迎,每篇都获得满眼的点赞和留言,这似乎又恰好为我内心那个飘飘然的热气球坠上一个沉甸甸的底座,乃得以完美平衡,加速飞行。

乘风飞行,意气昂扬,有一种感觉扑面而来且愈发强烈,那就是——我的人生于节节溃败之际,总算走对了一步早就该走的棋啊!

很小的时候,我就在文学上有异于常人的敏感。但凡精彩的字句,一旦入了眼,也就入了心,记忆永不磨灭。这种纯然的审美敏锐,在任何时候都如锥之处囊中,无可掩饰。照理说这样的一块材质,有它毋庸置疑的用处,将来从事相关的行业就是了。只可惜,一个人生活道路的选择,常常不太出于“拥有什么”(禀赋),而更出于“匮乏什么”(渴望)。在我家乡那样的十二线城市,政治几乎垄断一切资源,内外两重天,平头百姓最渴望的就是进入体制,能者呼风唤雨,无能者至少可免于辛苦劳碌、恐惧畏缩。

……

专栏写好了两篇还是先发给纯文学杂志的编辑看,编辑回复:读着很好,但这种文章我们从没有登过,无法归到任何一个栏目里去。幸而从朋友处得知现在的写作者都是先在各大网络文学平台上发布作品,才决定试试水。一试之下,成果喜人,上最热文章榜了,读者表达感激了,订阅超一万了,出版社选题通过了……嗯,简直是一个大写的顺字。

杂志就那么几十页的体量,择取作品难免偏于保守,有种种挑剔和限制。专栏的体例非驴非马,作者也不是文学教授,几乎没可能在杂志上刊登。但这些问题在网络上就完全不存在,有容乃大,它盛得下一千一万种创新,慷慨到可以完全不顾作者的名头,只以作品衡量。只要有一点可读之处,就大可给它阳光,让它自由生长,尽情灿烂,而不必削足适任何一种履。

此外,我也不是那种能写上满抽屉的手稿而不急于被阅读的作者,充足而及时的反馈是我写作继续的重要刺激力。所以,倘若没有网络的高效传播、频繁互动,专栏大概只会是最初的两三篇,绝无可能发展到如今的十多万字。

我敢肯定,此刻读着这篇文章的人当中,一定也有为写作梦想深深困扰着的少年,对着我的自述心有戚戚。你要做的是立刻动起笔来写出作品。写作曾经是一件前景极不明朗的事情,多少无闻的天才、看不见的巨作,都滚滚长江东逝水了。但一拨开放、自由的网络平台的出现以及各类出版机构的壮大,令“怀才不遇”“湮没不闻”“石沉大海”“知音难觅”这一类使写作者胆寒退缩的悲催遭遇不再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让有天分的人顺畅地走上写作的道路,将写作梦想的杀伤力永久封印。功德无量啊。

写,还是不写,从此不该再是一个问题。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