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幻想却原地踏步(6)

我很好奇,乐观的幻想是否会影响患者在置换手术之后的康复情况,于是就在德国一家医院找到58位患者,他们都是即将接受首次手术。我针对他们对康复的期望,问了他们一些问题,如他们觉得术后两周就能爬楼梯、拄着手杖走路的可能性有多少,3个月过后他们的髋部不再疼痛的可能性有多少。患者所给出的回答有两个根据:一是他们基于以往疼痛和行动不便的程度所做出的估计,二是医生基于以往观察的结果对他们的期望。我还要求他们想象一下自己手术后的情景:从病房里醒来,去买报纸,跟朋友散步,在家里做家务……

跟上一次研究一样,被测试者需要用数字来表示其想象的积极和消极程度。手术过后两周时间,被测试者都还没有出院,我对他们的康复情况进行了回访。在经过患者的允许之后,我联系了他们的理疗师,并请他们按照从1到5的顺序评价一下患者髋关节的活动程度(关节活动度向来被认为是衡量髋关节置换手术之后患者康复情况的一个经典指标)。我还询问了理疗师,患者能够走上走下的楼梯台阶数,以及与其他患者相比某位患者的康复情况如何。他们的疼痛程度如何?他们的肌肉力量是怎样的?他们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我之所以向理疗师询问这些问题,是因为他们会对患者的康复情况给我一个客观而公正的回馈。这些医疗人士对我的研究及假设毫不知情,他们所测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上下楼梯的能力等等,也只是他们的例行工作内容。

得到理疗师的反馈之后,我就对患者的幻想与其实际康复情况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并根据患者的体重、性别、术前关节的机能不同进行了调整。可是,我再次得到相同的结论——乐观的幻想似乎拖了他们的后腿,妨碍了他们目标的达成。在已经了解了康复所需的各个步骤的前提下,患者对自己康复所抱的期望值越大,心思越重(根据其理疗师的反馈),他们髋关节的活动程度就越好,能上下的楼梯台阶数就越多,其总体康复情况也越好。而他们越是乐观地认为康复是很快、很简单的一件事,他们的康复情况就越差。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研究结果已经逐渐累积起来了。我研究了患有慢性肠胃疾病、哮喘、癌症的孩子;我研究了德国一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他们在高中辍学,转而去了职业学校;我研究了美国一些低收入家庭的女性,她们正参加一个商业技术培训并期望取得好成绩。在这些研究中,乐观的幻想要么是对他们毫无用处,要么就是极大地妨碍了他们达成目标。无论从哪方面考虑,传统心理学的观点、自助类文学作品中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积极思维(乐观心态)并非总有裨益。是的,有时候它是有用的,但一旦这种思维变得信马由缰、失去了控制(大多数积极思维都会有这种倾向),那么,在长远来看,它就会妨碍人的进步。这么说的话,人其实是在乐观幻想的同时原地踏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