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领域,为了让科学界——还包括我这个作者——接受一个理念,就必须对其进行多次重复研究,寥寥数次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结果是不足信的,因为其数据和分析结果会受到特性的影响。所以,我想进行一些严密的、大型的研究,从而说服我的同行及外界人士。我知道,我不能依仗前人的研究结果,只能勇挑重担,像垒砖一样一个研究一个研究地做下去,直到把全部研究发现建成、站住脚。
于是我就开始干了。我用了20年时间,对德美两国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了观察。同时,为了应对学者们可能出现的异议,我多次调整了研究方法。所以,如果我将所有可能性都考虑在内,而得出的结果依然如故的话,我就能够肯定——我提出的是一个有理有据的心理学现象。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起初,看到研究结果一个个出来时,我很是惊讶,因为其结论都是一样的:在与以往的经历脱离的情况下,乐观的幻想、梦想、希望,并未转化为动力、进而促使人行动起来、活得更积极,反而变成了阻力。
还记得前文提到的“本”吗?他暗恋一个女生,却一直没有从学习中抽出时间来约她出去。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想看看处于这种情况下的人,他们的乐观幻想是否真的妨碍了他们的实际行动。我召集了103位大学生,他们都说自己对某个异性心有好感、却从未与之有过约会。首先,我让他们评估一下(从0到100%)与对方建立恋情的可能性有多少(即他们基于过去的经历所做出的预期)。然后我让他们完成一系列与约会相关的假设情景。其中一个是这样的:“你正在一个聚会上,跟心仪的那个他/她聊着天。这时,你看见一个女生/男生走了进来,而你知道,你心仪的他/她是喜欢这个女生/男生的。接着,这个女生/男生朝你们俩走了过来,这时你心里想的是……”并且,在每一个情景测试题中,我都让被测试者按照从1(非常消极)到7(非常积极)来评估一下其幻想的积极或消极程度。
测试中,有些学生对上述情景提示产生了乐观的幻想,如:“我跟他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尤其是在刚进来的那个女孩的注视下——离开了聚会。我们俩走到外面,并肩坐在长椅上,周围一个人都没有,他伸出胳膊把我揽在怀里……”其他学生的幻想则较为消极,比如:“他和那个女生聊起了天,说的全是我不知道的事。他跟她在一起的时候,似乎比跟我在一起时更自在,而他们也毫不在意把我晾在一边……”
五个月之后,我对被测试的学生进行了回访,调查他们是否与心仪的人在一起了。其结果与上文提到的减肥的那些女士是一样的:在对以往经历进行了理性评估之后,他们对恋情的期望值越高,采取行动的动力就越大;而像前文中的“本”一样,他们越是沉湎于对恋情的乐观幻想,其真正开始这段恋情的可能性就越小。
建立恋情是一个典型的需要动力和大胆行动的任务。找工作也是。乐观地幻想自己在面试中的表现,或是坐在一间绝妙的新办公室里,或是潇洒地向人发放名片等情景,是否有助于求职者找到工作呢?1998年,我在德国某所大学里召集了83名男性毕业生进行测试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