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化中的男人形象演进史(2)

所以,才会有王沪生这样的“小白脸”形象进入大众视野。这一时期流行的男人形象不再需要强悍的体魄,甚至体质上还会有些问题,比如《过把瘾》中的方言,身体孱弱到最后得了绝症,这放到现在会非常“韩剧”。他们也不需要有杀手豪侠这样的职业特征,比如《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王启明是大提琴手,这到了现在也是颇具文艺范儿的。他们无一例外被女人“欺负”,唯一可以保护自己的是独特的个性和一张利嘴。

在广告中,我们也还记得大宝那个著名的“嘿,还真对得起这张脸”。脸,成为男人的炫耀资本,这在之前是绝无仅有的价值观。在春晚的小品里,潘长江、郭冬临、巩汉林三位分别扮演着中国由北向南三个地理纬度上的男人,但他们一律都是内外交困、捉襟见肘、怕老婆的男人形象,令人不忍目睹。

值得注意的是,郭冬临出演了多年的汰渍洗衣粉广告,这个广告到现在居然还在不断翻新。在家居日化产品中,一般规律是以女人(家庭妇女)为主角,郭冬临何以能在洗洗涮涮的女性天地中一枝独秀?

答案就是,妇女之友。

妇女之友:内分泌时代

妇女之友是新时期对男人的新要求。

而在此之前,我们有过一次“新好男人”的审美风潮。大体上有,上车时帮你拉开车门、突然送你玫瑰花、和你吃饭时按掉工作电话、说话时微笑着望着你的眼睛等等,完全意淫的细节。以现在的眼光看起来,“新好男人”应该是一些事业有成,同时又闲得蛋疼以至于有大量的时间可供消磨的男人标本。他们都是熟男,彬彬有礼、头面清爽、有家庭观念又不乏风流体质,以赵文瑄、方中信、马景涛等演员所塑造的众多形象最为流行。当然,后一位现在已经成为另一种网络文化的代言人。

在“新好男人”的鼎盛时期,流行音乐为我们奉献了很多例子。李宗盛、陈升、张洪量等音乐人谱写了大量的“新好男人”的诗篇,这其中展露出来的男人的情感模式包括苦闷和压抑、激情和责任、孽缘和错爱、失去和得到、一厢情愿和两难割舍——他们所有人都很苦逼,有一些比另一些更苦逼。

那么,妇女之友的标准又变成什么样呢?

他们很快乐。

汰渍洗衣粉广告把洗衣服变成了开心辞典。郭冬临给一群苦闷的中年妇女带来了解决顽渍的处理办法,他的快乐情绪感染到所有人,大家最后都开心地跳起了舞。再看电视节目,所有的女性都闷闷不乐,为了保湿、去角质、补充胶原蛋白而愁眉不展,这时候小P老师、牛尔老师、Kevin老师轮流出现,以专业的知识为苦闷女性答疑解惑,大家都很开心。

他们很专业。

在传统上属于女性领域的话语权已经被妇女之友占有了,从家务、美容、化妆到时尚无不如此。他们具有男性的冷静逻辑,他们天生记得住那么多专业化学名词,同时又有女性化的情绪化表达,可以自然柔软地循循善诱。

春晚至今还没有出现妇女之友的形象,完全没有反映到当下的现实,殊为可惜。

永远的三十岁:多巴胺时代

通俗文化是最直接反映现实风潮的样本,有什么样的影视形象、有什么样的流行歌曲、有什么样的广告,就意味着我们当下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和心理需求。

白酒广告中大多是家庭团聚和朋友情义,“喝杯青酒交个朋友”“结婚喜庆来一炮”,这里的男人都是情义汉子和家庭栋梁。啤酒广告就突出派对性和男女关系,冰纯嘉士伯Chill的广告中,女人出差、男人流泪,转过头立刻开派对庆祝解放。而珠江纯生则直接把泳池艳遇作为卖点。洋酒广告里的男人无一例外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成功人士,他们要么聚在一起品评走过眼前的女人,要么在冰山上钓鱼。

“他好我也好”把男人形象直接猥琐掉,但“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又开始自我硬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