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耄耋老矿的奋进之路 3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辛付出终于修得了正果,得到了回报。1963年6月,国家经委召开全国工业交通企业经济工作座谈会。会上,石圪 节以连续多年在全国煤炭战线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机构最精简的突出成绩被树为全国工交战线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人民日报》在报道中概括 石圪节矿风的主要内容是“八个成风”(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成风;新老工人团结协作成风;技术人员向又红又专的道路上迈进成风;爱护国家财产,节约成风;自 力更生,发奋图强,克服困难成风;见方便就让,见困难就上的共产主义风格成风;严格遵守制度,学习钻研技术成风;以矿为家,以矿为业成风)和“三个精神” (一是“半个炮”精神,二是“十个一”精神,三是“住荆笆棚”精神)。7月2日,矿长许川珩在中南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还把他名字中间的 “川”改为“传”,嘱托他要把勤俭矿风代代传下去。同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石圪节矿风》,并配发了《艰苦奋斗的石圪节矿风》的社论。从 此,艰苦奋斗的石圪节矿风闻名全国,誉满天下。也就是从那时起,“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精髓成为了石圪节的传家之宝,这种创业之风激励着石圪节完成了向 一个巨人的最初演变,矿山也实现了“由小到大”的第一次转变。

乘风破浪 踊跃潮头

艰苦奋斗的石圪节矿风,好在艰苦,贵在 奋斗。石圪节的历次革新、演变无不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自我加压、自我超越的奋斗强音。伴随着时代的脚步,截至1974年,石圪节人针对运输能力不足、井 下综合生产条件落后等实际,克服了“文革”的影响,在一无专用设备,二无专业队伍,三无建井技术,四无资金支持的巨大困难面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 精神,对矿井实施了五次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实现了井上井下的皮带运输,提高了矿井的综合生产能力,使产量提高到92万吨,全员效率提高到2.237吨/ 工,实现了一矿变三矿的目标,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仅1972年到1978年该矿上缴的利润就达3446.57万元,等于历年国家给该 矿改造总投资的三倍,走出了一条小煤矿挖掘内部潜力,依靠技术进步发展煤炭生产的道路。石圪节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使石圪节矿风继续发扬光大,赢得了社会 的广泛赞颂。1974年《人民日报》再次先后发表了《石圪节矿风放光彩》、《朝着远大目标迅跑》的长篇通讯,详细介绍了石圪节艰苦奋斗,多快好省的发展煤 炭生产的事迹。时任副总理的李先念称赞石圪节“党的领导强,工人好得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余秋里副总理专门到石圪节进行了考察,夸赞石圪节的可贵之处 “就是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坚持机械化采煤的方向”。在基本解决了矿井提升,井下运输机械化以后,他们又把主攻方向指向采煤机械化,1979 年到1981年又攻克了中下层普机采煤的难关,使采煤机械化水平由30%-40%发展到100%,原煤产量达到110万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