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 后记(10)

在《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得到证实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各种质疑声仍然此起彼伏。当然,其中有些质疑值得我们商榷,但有些就显得很荒谬了。1995年,弗朗西斯·伍德在她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中声称,马可最远没走出过君士坦丁堡,因此,《马可·波罗游记》要么是马可根据其他旅行家的冒险经历编写而成的,要么就是他根据波斯人所写的旅行指南中的信息和资料完成的。

伍德提出这一质疑很多年后,德国学者赫伯特·弗兰克也提出,马可的游记其实根本就是一些玩笑之词而绝非事实。后来伍德借助大英图书馆的资料,对马可游记的真实性问题又一次提出质疑,结果遭到了对此极为不满的学者们的口诛笔伐,学者们驳斥伍德的依据是“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波斯人所写的旅游指南”。当伍德提出,为何中国史料文献中从未提及马可·波罗这个名字时,学者们则以中国当代学者杨志玖找到了有关波罗三人去波斯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的历史资料为论据与她进行争辩。

当伍德再次提出,如果马可真的到过中国,那么他一定会讲到长城,但是《马可·波罗游记》中对长城只字未提,而与马可同时代的其他记述中对长城却有所记载。针对马可为何会忽略了对长城的记述,学者们给出的唯一充分理由就是:长城当时还未建成。

亚瑟·N.沃尔德伦曾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撰文指出,长城建于马可·波罗时代之后的明朝(1368~1644)。他得出的结论是:“让我们关注一下有关长城的神话……四百年前,这个神话传到了西方,虽然它对研究民间传说和神话的学者来说,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但它却误导了史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罗依果·拉赫威茨指出,直到1579年,中国的制图师才提到了长城,“这就意味着在1579年之前,就连中国的地理学家也忽略了长城的存在,因此,马可·波罗没有提到它也就不足为奇了”。

拉赫威茨严肃地指出,几乎所有对《马可·波罗游记》的误解并不是因为该书是马可借用他人的资料拼凑而成,也不是因为它的结构不合理,而是因为原作内容遭到了人为破坏和误译。拉赫威茨说:“在我看来,即便马可没有亲自到过中国,但他收集到了有关13世纪的亚洲的各种丰富而翔实的资料,仅这一事实本身就要比编出《马可·波罗游记》更为了不起。”

虽然赫伯特·弗兰克也曾提出马可很可能没走出过家门这一说法,但他并不认可伍德的观点。尽管马可和他的合作人鲁斯蒂谦偶尔会歪曲某些事实,或者删掉一些读者觉得应该出现在游记中的内容,但按照马可时代的较为宽松的标准来评判的话,他们基本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叙事文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