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志昂扬的阿萨辛派让周边地区的老百姓闻风丧胆。马可说,“许多国王和君主害怕‘老人’会随时派人刺杀自己,所以纷纷给‘老人’进贡并与他建立一种友好的关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256年,这一年忽必烈汗的兄弟旭烈兀在鹰巢围剿了阿萨辛派。马可说,这是一次长达三年的围剿行动,最终以“那帮危险的匪徒被饿死”而收场。马可自信地说,“现在,‘老人’和他的阿萨辛派已经不复存在了”。严格来说,直到马可时代这一教派的残余势力都还一直隐藏在山中,只不过他们对周边的威胁已经大大减小了,但他们的恶名却常常让人不寒而栗。
通过富于表现力的描述,马可让西方人对阿萨辛派的邪恶与无耻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据他后来承认,这些叙述并不是他的亲身经历而是道听途说来的。而且现实中,这个由哈桑·伊本·萨巴赫于1090年创立的教派,远比马可所知道的要复杂得多。这一教派属于伊斯兰什叶派的伊斯玛仪支派的尼扎里耶派,教徒主要居住在位于里海南部的一个叫阿拉穆特堡的地方。随着教派的不断壮大,他们的影响范围逐步扩大到波斯和叙利亚,其信徒被严格地分为不同等级,其中殉道者和刺客被列为最高等级。有一点马可本人也并不了解,那就是就连穆斯林也认为尼扎里耶派信徒是异教徒,而且出于对他们的恐惧,有时候也会污蔑他们。
波罗一行惊恐不安地离开那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山寨后,“穿过美丽的峡谷和风景如画的山坡”,到达了一处草木茂盛的平原,这里“绿草如茵、牧草肥美,盛产水果和各种粮食作物”。
他们到达了今天的阿富汗境内。七百年后具有传奇色彩的英国旅行家南希·海奇·杜普雷在她的书中描述了这条通往巴尔干的道路:“在皑皑冬雪的映衬下,那些因为潮湿而发黑的大树的虬枝,会显现出许多不同的图案。随着春天的到来,冰冷的画面逐渐变得温柔起来,随处可见盛开的郁金香和嬉戏玩耍的孩童,竞相怒放的樱桃、李子、梨和杏花在蓝天和偶尔飘过的白云的映衬下越发显得妖娆。进入夏季,山谷里的树木更加葱郁,到处都是一派丰收的景象。飒飒的秋风仿佛在一夜之间就把所有的东西都装扮成了金色、黄色和红色。不久,冬天的脚步又要临近了。”书中描述的这番如画的美景此时正好进入了波罗一行的眼帘。
他们在这个风景如画的、遍布着穆斯林村庄和城镇的山谷中走了六天。
他们的下一站是巴尔赫城(也称大夏),是阿富汗一个战事频发的著名的大都会。正如马可言:“这是一座高贵而宏伟的城市,也是我们一路经过的地区中最大和最漂亮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