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这是一套以彰扬中国人生活美学为主体的书,虽出自我一人笔下,想展现的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人才华与智慧,而是想传承民族的传统,以展现中国古往今来万千贤哲生活艺术的精神面貌。

一开始的目标就想将盈千上万的古典书册,酙古宜今,撷采精髓,浓缩融会于这四册小书里,像酿百花之香以成蜜,像缀千腋之白以成裘,熔尽往圣先哲的金银铜铁,而我只是热灼无比的炉锤,期待镕铸出全新的文化精神与光亮。

为了保存浓浓的纯中国味,在文体上,使用一种继承文言文而来的白话文,措辞吐句,尽可能保存美丽传统的特质,传统原有的“四言句主调”,凝练而简要,只要不太佶倔聱牙,仍可多量使用,而较为整齐的骈俪排比句法,庄娴雅丽,能写,得接近口语一些,偶尔也不妨使用。至于听觉上音节谐婉的中国文字美,也试着去保留,并不需要株守剑刻那些平仄句律,能留心词句古雅气氛的营造就可以了。而我自身的文笔本色,原本就接近古典味很浓的,希望在传述中国人赏砚、品茗、谈禅、说隐等等百十种传统的题材时,让文章的内容与形式配合一致,带点古色古香的趣味。

引经据典时,能化就化,必须彰扬古哲姓名的,在不妨害文气的情况下,人名书名也该标出来,不敢掠美,至于脚注出处,不是小品文的体例,自然省略。写了这二百篇,也力求各篇文字间能够精神相通、寓意呼应、面目一致。所以这套书分开来是《灵性》、《生活》、《励志》、《读书》四本,合起来只是简单一句话: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就重在内心怡然的喜悦。

写这套书时,正是中国人最喜悦不起来的混沌时刻。全世界都面临秩序重整,而台湾地区经济虽富裕,文化却失调,价值错乱,是非混淆,社会转型太快,难免有动荡的晕眩;民主步调太快,难免有脱轨的颠蹶,财富及权力面临重新分配,贪婪掠夺,伦常剧变,人心自私,学术败坏,各种抗争表面化到不顾别人死活的地步,一时真是“风林无静羽,湍水无宁鳞”,经济、政治、法律样样都带点暴起暴落的大变动,免不了产生学绝道丧、世道陆沉的大震撼。但从好的方面看,这样时代的可塑性太大了,九道交横,步步是没有成例可援且无从预测的探险,蒿目时艰,感触与观念既新且多,庄子荀子不就是在如此境遇中是否为诞生的吗?这不是一个应该隐遁放弃,而应该积极把握的时刻,于是我安顿自己,从溺志牿心的风潮里跳出来,勘破名位的荣悴,潜心沉思,努力撰述,在滔滔浊流中,掌握自己方寸之地的灵明与喜悦。要内心喜悦,不能无所寄托,而且要寄托得好,我就把喜悦寄托在写文章上。《爱庐小品》的文章,大抵都从正面下笔,而且采最不受时风所爱的“载道”口吻。综观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每逢政治上规道的盛世,才会流行和平典畅的“载道”文章,每逢世风诡谲的乱世,都流行阉媚柔靡的“唯美”作品。就像韩愈欧阳修的文章,几乎篇篇都从正面着笔,一洗浮薄而崇古雅,他们创作当时,便是盛世,在明代仁宗后,天下隆盛,又特别盛行韩欧平正温润的文体,在清代康熙乾隆之际,天下大治,天下的文章归于桐城,而桐城又使韩欧文体盛极一时。《爱庐小品》的写作,明知不在盛世,仍承袭韩欧正面载道的方式来写,不敢仰望韩欧的风世励俗,而是内心有一种强烈“望河清”的心情,期望一个人心清明的隆盛世代早日到来罢了。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