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美闳约——“闲情”与存在的“焦虑” 3

再回到冯延巳这里来。他虽然没有详细解释他笔下的“闲情”到底是什么意思,但从词中我们可以挖掘出“闲情”的两个核心元素:一个是充满惆怅的愁绪、悲情,另一个元素是春天,“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词人说得很清楚,每年春天到来的时候,这种愁绪会更加强烈。这两个元素叠加起来,必然让我们想到一个词,那就是古典诗学里常用到的“伤春”。伤春也好,悲秋也好,本质上其实都是一种生命意识,而且就是一种悲情的生命意识。

悲情不等于悲剧,悲剧往往有一件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比如说李煜经历的亡国就是一种悲剧,当然现实的悲剧通常是一定会引发悲情的。但是,悲情的发生却并不一定需要确实的悲剧的发生。对于敏感的诗人或者是理性的哲人来说,他们常常能够深入到内心的深处,发掘出对人的生存意义的终极思考,从而对命运的未知产生深深的焦虑感和悲悯情怀。

比如,一朵花的凋零,一轮季节的变化,都能引发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生命虚无的深刻感触。这种感触有时候只是藏在心里,有时候会通过自然、人事的一些变化感发出来,当然感发的程度有深有浅。对每一个生存的个体而言,生命的焦虑感在面对时间的终点——死亡的时候,程度是最为强烈的。

比如李煜,他在亡国之后发出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就不是一般的伤春,对一国之君而言,国家的灭亡,这种悲剧的程度绝对不亚于身体的死亡,因此李煜表达的是撕心裂肺的剧痛!

而冯延巳只是轻轻地写道:“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他不一定是像李煜那样经历了人生的大痛,是痛定思痛之后的痛苦反思;对冯延巳来说,似乎仅仅只是季节的变化,就让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人性深处共通的、面对时间流逝产生的焦虑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