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本书

书里有四幅水彩画,可以先翻看。它们不是所谓的“插图”,不是摘取文章中的场景加以“再现”。但这四幅图却又实实在在地与书里的文章血肉相连。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总不免镶嵌在一定的时空中。对时间的敏感,往往大于对空间的敏感。从时间流逝中生发出的喟叹已经很多,但对自身所置身过的空间,有所感悟,而特意从“空间感”的角度诉诸文字,也非常必要。2012年全年,我在《上海文学》杂志开辟了《空间感》的专栏,每期一篇,是纪实性的大散文。这十二篇大散文,构成了这本书的第一辑。我的写作追求,从中篇小说《立体交叉桥》、长篇小说《钟鼓楼》、短篇小说《5?19长镜头》等就清晰地表明,不魔幻,非惨烈,而是对现实作精微逼真的描绘,倡宽厚,吁温良。如果以美术史上的例子来譬喻,则“野兽派”、“达达主义”等的变形狂放虽新颖别致,却也有“超级现实主义”、“照相现实主义”的另种趣味呈现。我的写作,长篇小说《四牌楼》是“真事隐、假语存”的手法,但那之后,我觉得真事何必定隐?开始钟情于纪实文本,但又不甘心于归附所谓的“报告文学”,于是有《私人照相簿》《树与林同在》的产生,文字与真实的照片交融在一起,试图引出读者深长的思考,这种文本,我让它有小说的特性,即出人物、有情节、设悬念、重细节,比如本书《你在东四第几条?》这篇,当成短篇小说阅读亦可,但里面的所有内容皆为真实存在。

本书第二辑,是一组小小说,是为报纸副刊撰写的。有人对我说:“写这样的小东西是成不了文豪的。”诚然。但人写作为什么一定要以成为文豪为目标?生命的意义可以设定得很伟大,也可以设定得很平凡。我曾写过一篇《给平凡以价值》的文章,在我看来,伟大也可能沦为虚妄,而平凡却可能接近高尚。我知道有不少读者没有时间啃大部头书籍,他们会阅读每天到手的报纸,翻翻副刊,浏览短文。这样的短文写好了,也可以拨动读者心弦。作为一个喜好写作的人,我心中一直有自己的读者存在,我知道他们期待着什么,我要在他们面对现实的焦虑中,和他们相濡以沫。我无力成为一座巍峨的灯塔,却可以点燃一支支亮烛。现在将这一支支亮烛排成方阵,奉献给喜我纳我的读者诸君。

本书第三辑收入的,是以前未收录在书里的一些随笔。我在2012年年底,推出了《刘心武文存》40卷,把从1958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直至2010年底的所有尚能记起找到的文字,全汇聚在了一起,意在供各方有兴趣的人士阅读欣赏、分析研究、批评批判、收藏保存。那么,《文存》所收下限以后的作品呢?出于敝帚自珍,我决定如有机会,也及时单本或汇聚出版。于是2011年出版了《刘心武续红楼梦》,2012年出版了《人生有信》,以前已经收录在书里重组出版的不算,再版的也不算,崭新的,则有漓江出版社推出的《刘心武评点〈金瓶梅〉》和这一本内容与以前所出的所有书完全不重复的集子《空间感》。为此我要特别感谢漓江出版社对我的厚爱。

于时间敏感,对空间麻木,是一种心智的缺失。愿与读者诸君共勉:在流逝的时间中,能越来越铭心刻骨地回味、体悟那些镶嵌过或正框围住我们生命的空间。

2012年底温榆斋中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