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的村庄 (1)

如今,“中国最后一片陆地孤岛”已成为陈塘最响亮的口号,很有噱头。查阅了一下,起始这话可能是从新华社的报道中出来的。只是,当公路修通,中国再也没有“陆路孤岛”了,那未被“现代文明”侵蚀的原始、隐秘之地,是不是彻底没有了?

老范说,陈塘镇是挂在半空中的,因为不管从嘎玛藏布的中尼边境上看,还是从朋曲的铁索桥上看,都是如此。

如今公路修达的那当村,公路边密布的帐篷里面,供应着各种藏地百姓家用的日常百货,来此做生意和购物的不仅有那当人、陈塘镇人,还有尼泊尔人。人民币和尼泊尔的卢比(当地人称之为峡谷钱)在此通用,根据一定的汇率换算,活脱脱一副小型边贸市场的样子。

从那当村出发,转过一道山脊,陈塘镇的全貌便一览无余地展现在眼前,陈塘镇的两侧,是被嘎玛藏布与朋曲切成的两面悬崖。镇子后面,是陈塘夏尔巴人的神山“共巴拉”。远看陈塘人新修的彩色铁皮屋顶,在阳光下熠熠夺目。如果是从山谷底下向上看,陈塘一定会像是“挂”上去的一样,所以老范说得没错,形似。

但我觉得,陈塘更像是悬浮在空中的一样,如若薄雾升起,村镇田地时隐时现,神似。

那当村到陈塘镇约十公里的石板路上,可以看到很多夏尔巴背夫。他们被称为“喜马拉雅山上的背夫”,下到刚会走路的孩子,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妪老翁,都是背夫队伍中的一员,在陈塘,运送货物的“背夫”队伍,就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般人步行这段路需要三到四个小时,可是一个负重约五十斤的夏尔巴青年,不到两个小时就能走完,而工具就是一个额头、一双脚、一条绳、一只筐。

这里的夏尔巴人负重习俗与墨脱的门巴人、珞巴人相似,用绳子把捆好的货物顶在额头上,重物装筐或直接附在后背上,这是他们在崎岖难行的山路上负重前行,逐年总结出来的经验。因为在这里,如果将重物挎在双肩上,一旦失足,将人货俱损。他们的负重方式,当发生危险时,可以弃货保人,保护人的安全。

过了朋曲上的铁索桥,再爬到半山腰上的陈塘,因地处悬崖,道路陡直上升,非常耗费体力,需要一个多小时。

上到山上,一畦畦的农田顺着地势有意思地在眼前蜿蜒着,顺着田间的小路翻到山的另一面,陈塘镇就慢慢呈现在眼前了。

如其说镇,不如说是村落,这里的建筑物因地形变化而散落布局,巷道也很曲折。建筑物与周围田地连接在一起。这里的民居大都修建成两层的“楼房”,多为石木结构,用石块垒出墙体,然后上面架梁造楼。楼下堆放零星什物或圈养牛羊,楼上住人。这几年,因“兴边富民”政策,政府对当地的民居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屋顶的“人字形顶”构造,已由原来的木板换成了各种颜色的铁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