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吉隆沟 (2)

在身前绵延不老的青山提醒下,我确定自己是来到了喜马拉雅的另外一面,这是现实世界里最高的一座山峦,像书写完一封漫长的情书,翻过这一页,我的行程也会随之折叠成一座同样绵延万里而不老的雪山,就像我当年途径珠峰,翻越喜马拉雅,然后去尼泊尔一样。

此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著名华裔英籍女作家韩素音的那部小说名:《The Mountain Is Young》(中文译为《青山青》,也有译作《青山不老》)。眼前正逶迤起伏的是一年四季都不老的青山,林木郁郁葱葱,色调浓稠得似蓝如墨。山高林密、沟谷幽深。而视野前方清新如洗的湛蓝天空,云朵稀疏了了,却又洁白得十分骄傲。

据说,1956年,韩素音受邀到加德满都参加尼泊尔国王的加冕大典,当时她与印度陆军上校文森特在南喜马拉雅的雪山下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这段浪漫恋情,后来演绎出了她的那部畅销世界各国的小说。

的确,或许南喜马拉雅终年温润宜人的气候,永远青碧永远生机勃勃的林木,四季都在盛放的奇异花草,正是孕育浪漫爱情的美丽花园,吉隆沟也仿佛天生就是这样一个美好得不能再美好的地方。

到吉隆镇,放眼四周早已是郁郁葱葱的植物世界。再从吉隆镇南行20多公里,便可抵达热索村,沿途更是南喜马拉雅独有的亚热带风光。从热索村向南望去,就是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了。从吉隆县城到热索村沿吉隆藏布这一路上,就是传统意义上所讲的吉隆沟,沿着公路,海拔飞速下降,从县城的4300米,直降为热索的1800米。

发源于吉隆县强拉雪山东坡冰川的吉隆藏布,由北向南穿越高山深切峡谷地貌的沟谷幽壑,在吉隆镇热索村与东林藏布汇合后,流向尼泊尔。吉隆藏布全长只有110公里,河床降比达到34%。一路浪花翻卷,奔腾咆哮,在岩层断裂、河水深切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从宗嘎镇到热索村绵延百里、姿态万千的恢弘景观。

海拔的巨大落差作用出的气候差异,使吉隆沟成为珍稀动、植物物种的天堂,这里是珠峰自然保护区内面积最大、最美的森林景区之一。再往西,印度洋暖湿气流愈发稀少,无力沿着山谷挺进,因此像吉隆沟这样温暖湿润的地方再也不见。从高原一路垂直进入到亚热带原始森林地带,这里生长着珍稀的树种如西藏长叶松、长叶云杉、喜马拉雅红豆杉等。

雪峰林地间,还生长着各种争奇斗艳的高原明星花卉如绿绒蒿、龙胆、报春等。喜马拉雅长尾叶猴正隐身在松林间,棕熊、野猪、岩羊等也活动在这一带。此外,在雪线边缘还时常有雪豹出没。据说外国探险者当年从印度、尼泊尔进入这里时,便盛赞这里为“人间天堂”。其实早在“二战”时期,便有英国老兵在回忆录中称吉隆为“第二天堂”,这应当是近当代科学的著述中称吉隆为“天堂之境”最早的文字记载。

吉隆,藏语意为“幸福之乡”、“欢乐之乡”。吉隆的得名,传说是在公元8世纪后期赤松德赞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入藏时,大师途经吉隆,曾在此住宿一夜,大师对吉隆的风光赞叹不已,翌日临行前便欣然命名此地为“吉隆”,“吉隆”之名遂流传至今。当时所说的吉隆,便是指现今吉隆镇政府所在地的吉隆村。其实,远在莲花生大师进藏前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吉隆村就以其为古丝绸路的“唐尼”和“蕃尼”古道上重要的节点而闻名于世。

如今的吉隆村随着小镇面貌的日渐繁荣,已颇有几分现代气息。站立在小镇的中心帕巴寺广场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不远方围绕一周的皑皑雪峰:东面是拉朵拉,北边是美朵当杰,西北边是著名的火炬峰日吾班巴,西面是曲姆古拉。而雪峰之下,遍布着苍劲浓密的森林。在吉林省第三批援藏工作组编撰的《西藏最后的秘境》一书中,编者们是这样描述吉隆镇自然风貌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