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青春片对应不了年轻人真实的青春
程青松:你当年从武汉考到北京上美院附中,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你去了福建电影制片厂,待了几年又返回北京当“北漂”,这个过程,你有自己的感触,我在阿贵,包括小坚身上,都能看到一些,你自己的部分隐藏得比较深。
王小帅:比较深。
程青松:漂泊可能是你创作的灵感或动机。上海、贵州、武汉、北京、福建,这些生长过的地方,都留下生命的痕迹,却又都不是你的故乡。但贵州是你的情结,从《青红》开始你就有种使命感,一定要通过电影回到成长之地,见证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春。《青红》是你很重要的一部作品,观众面也比较广。
王小帅:《青红》过审之后去了戛纳,知名度比较高。但观影后不会像《十七岁的单车》那样在故事上得到宣泄和共鸣,《青红》相对比较压抑。
《青红》的时代背景跟当下不一样,那个年代,年轻人恋爱的权利是被剥夺了的,但它无形中表达了对个体、个人的压制,在现在的年轻观众中也会形成一定的共鸣。爱情夭折,发生了很大的悲剧,这也会让任何一个年代青春期的孩子联想到自己,青春期是敏感、容易受刺激和放大的。
程青松:青春期本身的不确定、焦虑,青春期的迷茫或者挣扎,是世界性的语言,共通的。《青红》虽然有青春期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它还是有时代的烙印,那个时代的悲剧和其他时代不一样,至少在很多的年代不会因为恋爱而被判刑,或者是说因为恋爱冲动之后就被判处死刑。
王小帅:对,《青红》里面就给大家提出了要去解读时代背景,在那个年代,青春的男女之间发生了关系,现在看来很普通的一件事情,在那时候有那么大的悲剧发生,会引发观众去思考。
程青松:现在大部分中国导演都很少有回望的,基本上拍的都是当下,虽然大多数也不具备成为了解当下中国的文本。你不仅返回了青春,甚至返回到童年,拍了《我11》。
王小帅:这是我对整个中国电影的一个疑虑吧,我们现在变成了一个电影的“超级大国”。
程青松:超级票房大国。
王小帅:现在导演这么多,能够触及自己生命的,能触及这个社会的肌理、脉搏的,确实少之又少。对历史都不加以回望,不加以关照。票房决胜负,大家都冲着那个去。而票房是要去社会化、去历史化、去批判性,把所有这一切带有思考和沉重的一切都要去掉,只留表面的那个东西,才能有所谓的票房保证,都冲那个去了,这是一个重大的缺失。
程青松:市场上所谓的青春片并不少,尤其是这两年非常非常多,但是根本对应不了当下年轻人真实的青春。我接触过很多“90后”,他们的烦恼痛苦,像《十七岁的单车》《青红》那种青春期的经历他们也同样有。但现在的电影却不反映这些,很奇怪,这些青春片非常地虚假和空洞,谁的青春期会空洞呢?青春期有那么多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