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千年文明的窗口
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的文明创造和人类的文化演变,都与水有着深远的渊源。
“两河文明”——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是世界公认的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江河文化,即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
人类像鱼儿一样,离不开水,择水而居是人的生存本能。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选择栖息地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水源地。
《诗经》中的开篇诗便是: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这首诗描述的就是居住在江畔的年轻男女浪漫温馨的生活爱情故事。
伊犁河流域同样孕育了草原文明,我们在伊犁州博物馆参观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早期草原文明器皿,有力地佐证了哪里有水源地,哪里就有人类文明踪迹的科学观点。
伊犁州博物馆占地面积679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769平方米,是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讲解员马小姐介绍说,馆内收藏各个时期的各类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及展品共4583件,其中陈列展出文物1073件。展品有石器、铜器、金银器、陶器、瓷器、玉器、骨木器、丝织品等。
我们一边点头,一边问,是否有镇馆之宝,马小姐详细给我们介绍。
马小姐笑着说,展品中有很多草原文物精品,像大型草原青铜器、鹿石、波马墓地金银器、草原石人以及察合台金、银、铜币等都闻名遐迩,深受参观者的喜爱。
为了方便人们参观学习,博物馆采用了全封闭灯光照明、通透式玻璃展柜、复原场景、现代数字技术等先进陈列手段。分别陈列展示早期草原文化、游牧时代的草原文化和伊犁各民族民风民俗。
溯流探源,远古的文物无声地讲述着游牧民族的饮食起居、放牧征战和婚丧嫁娶故事,中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经济交往和文化融合源远流长,草原丝绸之路传递的各种信息、多姿多彩的民俗,到处弥漫着草原文化的历史气息和深厚凝重的文化底蕴。
伊犁州博物馆一楼展厅分为前厅、序厅、第一历史陈列厅、第二历史陈列厅、民族民俗陈列厅5部分。
在我看来,博物馆的重器都荟萃在历史陈列厅。
历史陈列厅就像是一本翻开的原住居民繁衍生息的画册,从石器时代开始,进入辉煌夺目的青铜时代,当地出土的高鼻梁、深眼窝、翘着八字须的青铜武士,头戴喇叭帽,高领窄袖,两臂前屈,双手握空拳,青铜像面容生动、惟妙惟肖,完全能与中原青铜时代的器物媲美。
历史展厅以“游牧时代的草原文化”为主题,由游牧人的兴起、繁盛的草原游牧文化、察合台汗国和清代几个单元组成,清晰地描绘出伊犁世居种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脉络走向。塞种、乌孙、突厥时期的文物种类繁多,其中的精品是虎叼羊纹铜牌饰、虎首铜剑、人羊高足铜盘、镶嵌红宝石金剑鞘、错金银瓶、金箔护臂、凤首青花扁壶等世所罕见的珍品,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最令人称奇的是灿烂夺目的金器。
伊犁河谷最早发现过早期铁器时代的金器——金卧虎,器物完整,打压制成,呈卧状,尾弯曲下垂,虎爪形态清晰,憨态可掬,似乎为人豢养。
在我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镶嵌红宝石金面具是“镇馆之宝”,或许专家不认可。金面具形象饱满庄严,阔面络腮胡子,眉毛呈柳叶形,眼眶里镶嵌着两颗硕大的红宝石,八字须,嘴微微张开,似乎在发号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