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二宝鄙视这悲催的生活,还要鄙视全世界(6)

刘二宝所在的地方是白水河市和平镇和平村。

早年的和平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大多姓刘。几百年前,这村叫刘家村,村里人骁勇好斗,不仅仅和外村人斗,村里也窝里斗。

当年,郑成功奉旨收复台湾,村里出了好几个管带一类的军官,后来还出过一个举人和几个秀才。只不过,无论是从军当了官的,还是考中功名的,都嫌这个村民风野蛮,村民素质太低,一有机会就搬走了。

留下来的这些人,仍然为了半截苞谷、几个红薯这样的芝麻小事斗来斗去,而且斗得热火朝天,不可开交。那个举人老爷当了大官,却不肯回到家乡看一眼,说是刘家村民风糜烂,民智不开,不屑为伍。

当时的县官听说此事,将镇改为和平镇,刘家村也改名为和平村。

改名后的和平村,也曾出了几个人,励精图治,发愤图强,被人称为乡绅。有这些乡绅镇着,和平村倒也还有了些太平光景。解放时,这几户乡绅,或者成为恶霸地主被镇压,或者被戴上地主富农的帽子被管制,或者家道中落,成了贫民,大家又一般齐了。

此后的约三十年时间,这里被划为战区,没有基础建设。和平村听起来漂亮风光,实际上穷得叮当响。整个村子,几百户人家,除了解放时,地主王兴祖家那几进瓦房,剩下的全是棚户。

改革开放后,白水河市成了沿海开放城市,和平镇成了沿海开放地区。沿海开放,对于和平镇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大家都不怎么种田了,靠海的和不靠海的,想方设法弄几艘船,名义上是跑运输,实际上是走私。

那时,刘二宝还是中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他放弃了学业,看准机会,发了第一笔财。

村民们有了钱,就要盖房子。还是老村长有眼光,拿了一张纸,在面前画了两条直线,又让当时还读高中的儿子刘福建在那两条线中间写上和平大道四个字。接下来,老村长开会,宣布说,谁家要盖房子可以,在这个和平大道两边盖。哪家如果不听指挥,你盖一层,我就拆一层。

老村长是有威信的,他的话就是圣旨,谁都不敢违抗。没几年,和平村变样了,和平大道两边盖起了一幢又一幢三层别墅式楼房。再后来,开始有人建鞋厂。那时,老村长已经退下来了,刘建国的父亲刘智勋接任了村长。他在村子里划了几个地方,说,你们要建厂,只能在这里建。要一亩地,向村里交三万块钱。

要地盖厂的人越来越多,地价直线上升,由三万变成了五万,又变成了七万,最后变成了十几万。到了今天,村里的地早卖完了。当年村里的三百多户人家,开枝散叶,变成了今天的七百多户,早已经成了一个繁华的小镇。村里再没有人种地了,除了开厂的,就是打工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凭着家里的小楼,靠开小店或者出租房屋过日子。

和平路五十六号,是刘拐子的杂货店,也是刘拐子的家。大家建的虽然都是三层小楼,但小楼和小楼是不一样的。从外面看,不是太明显,走进去,立即分出了高下。刘拐子的三层小楼,在和平村属于比较差的那种,只有光鲜的外墙,里面几乎是空的,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外墙不光艳不行,这是村长的形象工程,不按统一的标准,村里根本不让建。

刘拐子在一楼开了一家临街小店,二楼外租,三楼自己住。

刘拐子的杂货店有个响亮的招牌,叫大发烟酒行,意思很简单,大大地发一笔财嘛!可事与愿违,刘拐子没能大发一笔,杂货店里也就三排货架子,摆卖些烟酒、日用品之类。一家人的开销,除了杂货店的收入,还有二楼几间房的租金。

沿海赌风强盛,普通的杂货店通常都是六合彩的代理投注点,负责卖码,也称之为接单。然后报给大一点的投注站或者直接报给庄家,庄家按照销售额的百分之十付给酬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