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2)

若爱,请深爱

电影《梅兰芳》里有一幕情节,梅兰芳的妻子福芝芳上门挑衅孟小冬,要求她离开自己的丈夫。她煽情地说:“梅兰芳是孤独的,谁要是毁了这份孤独,就是毁了梅兰芳。”

孟小冬为她的深明大义所感动,于是斩断情丝,选择离开梅郞,以此成就他。

这一幕或许赚足了电影观众的眼泪,但却误导了很多不韵世事的小姑娘。让她们以为,一出荡气回肠的爱情就该各种纠结与虐心,然后有人适时地退出,而这人往往自以为是深爱和成全。

多么荒唐的牺牲!那些虚无缥缈的伟大字眼,哪抵得过你我这实实在在的人生?你如果爱他,当然要和他携手百年,生死同穴,就算日后柴米油盐地生出龌蹉,也好过不能拥有。白玫瑰虽然说来好听,那也只是不如意时的一点念想,陪在他身边日日夜夜,这才是触手可及的幸福。

这种惺惺作态的成全,怎么会发生在孟小冬身上?我啼笑皆非,她可不是这样柔美和婉的女子。情如逝水,她毫不圜转,咬牙切齿地要计较分明白,不惜在报纸头版发表申明,每个字句都咄咄逼人:“诸君来断,是冬负梅耶?抑或梅负冬耶?”

这样傲岸的孟小冬就像一株寒梅,骨气铮铮。

孟小冬留下了不少旧照,低眉顺目,总是一派从容静好。她少年时便是个眉目秀丽的姑娘,有股山水的静态,美而内敛,骨子里却是硬的。

很多人认识孟小冬是因为梅兰芳,其实在遇到他之前,她已经是风靡江南的红角。

孟小冬出身京剧世家,九岁开蒙,十二岁登台,十四岁就声名鹊起。

1925年,孟小冬在北平开唱,一炮而红。袁世凯的女婿、剧评人薛观澜曾经将孟小冬与清末十大以美貌著称的坤伶相比,结论是“无一能及孟小冬”。

这年年底,孟小冬演出《上天台》,与同日演出《霸王别姬》的梅兰芳初次相遇。

那时,最红的旦角是梅兰芳,人称“伶王”;最红的生角就是孟小冬,外号“冬皇”。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有好事者极力促成两人合作出演《四郎探母》,乾旦坤生,颠鸾倒凤,一时剧坛轰动,传为佳话。梅兰芳自己大概也很满意演出的效果,此后,他每次唱《四郎探母》,总邀孟小冬合演。

在最好的年纪,遇到最好的人,不是每人都有这样的造化。也许是出于彼此的欣赏,也许是出于合作的默契,也许是出于艺术的吸引,总之,梅兰芳和孟小冬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

两人具体的婚期已无法考证,相恋的细节也是众说纷纭。当时的《北洋画报》是报道梅孟之事最多的媒体,但也都是语焉不详:“小冬听从记者意见,决定嫁,新郎不是阔佬,也不是督军省长之类,而是梅兰芳”“梅兰芳将娶孟小冬”。

总而言之,留给我们后人参照的就只有短短一句“友人撮合,终成眷属”。

关于两人结婚的机缘,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因为1926年的一场堂会。当时,梅兰芳和孟小冬同时出席了北平政要王克敏的寿宴,各方名流汇集,有人提议让梅、孟合演一出《游龙戏凤》。结果,两人的表演博得了满堂喝彩,备受称赞,好事者与双方粉丝因此激动不已,极力撮合这两人,要为这一对“舞台情侣”谋划一段现实的婚姻。

听起来,这两人的姻缘似乎是众望所归,但这也隐隐为两人日后的仳离埋下了伏笔。爱情是泾渭分明的事,我爱你,或者我不爱你,各自心里有数,怎么会是被旁人左右的事?梅兰芳与孟小冬都没有为爱放下身段,更多的是欲拒还迎的配合、心照不宣的默许,还有几分隔岸观火的犹豫。

始终是不够爱吧,所以梅兰芳并没有堂而皇之地迎娶她,所以这场婚礼草率得连确切日期都没有留下。

多年以后,孟小冬回忆说:“当初的兴之所至,只是一种不太成熟的思想冲动而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