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访朱自清旧居(4)

春晖是极幽静的乡下地方。徘徊在故居门口,总是想象着曾经的小煤屑路,想象着脚踩在上面轻微的摩挲声,想象着微雨打在油纸伞上沙沙的声音,还有锐而长的火车鸣笛声。

那天,太阳真是好,风一丝儿也没有。这样的日子,朱自清在白马湖总归是遇到过很多次的。这样的日子适合晒太阳,一家人坐在庭院里,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子搬到哪里,甚至于吃午饭时也端着饭菜在屋外,直到日光渐渐地淡下去,寒意从湖边弥漫过来……

朱自清故居毗邻夏丏尊的平屋。平屋主人讲究室内布置,名人字画、古瓷铜佛应有尽有,院子里还种满了各种花草。这样的屋子,单是去坐一坐,便有无限的快乐,更何况女主人有一手好厨艺,主人夫妇又好客如命,所以,坐着坐着就到了夜饭时分——自然,朱自清他们便要赚了夜饭再回去。饭前照例有酒,有时是绍兴老酒,有时是乡下的土酿酒。朱自清酒量不大,喝两杯,就薄有醉意。醉意上来了,话就多了起来,却又是该回家的时候了。有月光的晚上,众人就着月色还有些留恋,不肯离去;若是黑暗的夜晚,便带着微醉的步子在暗里摸索着回去。

夏丏尊和朱自清也喜欢到丰子恺家去坐,谈些趣事。一次,丰子恺、夏丏尊在朱自清家闲谈,孩子们跑进跑出玩耍,丰子恺顺手就为朱自清的女儿画了一幅漫画肖像。朱自清看了爱不释手,请夏丏尊题字。夏丏尊当即在画上题了“丫头四岁时,子恺写,丏尊题”。朱自清后来还将这幅画用作了散文集《背影》的插图。

他们不仅在学校谈文说艺,回到家中依然畅所欲言,以切磋为乐,将生活与文学结合得浑然天成。

白马湖的景致是极秀丽的,春日里,田头地坎到处是菜花,明艳艳地抢人的眼;黑夜里,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春天隐秘的虫鸣,让人着实感受到了春天的力量。夏夜则是银丝网似的萤火虫队。只是临水的地方多蚊子,疟蚊子嗡嗡地用针尖扎人的皮肤,让朱自清一家都染上了疟疾。然而,朱自清一家不知道,故居后面就是大片的山林,乡下多艾草,割一些艾草回来,晒干,扎成一把一把,待到夏晚乘凉的时候,燃着了,会散发很幽淡的清香,那是蚊子的极品杀手呀。在这样的湖光山色中,朱自清静下心来,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有《春晖的一月》《白马湖书录》《刹那》《水上》等文。这些文字或弥漫着淡淡的喜悦,或散发着淡淡的忧伤,时人称为“白马湖风格”。这种风格即使在朱自清离开白马湖之后,也依然氤氲在他的散文里面,比如他的《荷塘月色》,又比如他的《白马湖》。

1924年11月20日至年底,春晖中学起了风潮,学校提前放寒假,开除学生二十八人。由于风潮事件,匡互生、丰子恺、夏丏尊、朱光潜等人集体辞职离开春晖。

12月一个下雪的早晨,夏丏尊他们背上铺盖,打着雨伞走了。许多学生都来送别,在驿亭站台上呜咽痛哭。朱自清仍留在白马湖,但良朋散尽,“此后事甚乏味,半年后仍须一走”。

次年暑假过后,朱自清果然辞妻别子,离开春晖,一个人匆匆去北京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授。

离开春晖后,朱自清到底还是惦念春晖。1929年7月14日,他写成《白马湖》一文,载于《清华周刊》第32卷第3期。

自然山水的美、师生情谊的真,让白马湖作家群隐然成形。而朱自清几乎是白马湖散文风格派领袖。他们的散文“清澈透明,朴实无华,不做作矫揉,也不讳言伤感”。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只是朱自清英年早逝,只留下白马湖畔的一脉山水静静缅怀故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