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靠的是有思想的“眼光”(1)

对于很多个体投资者来说,他们大都认为,投资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勇气,还需要具有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因为勇气可以让投资者在出现投资机遇时变得果敢而不是畏缩和犹豫不决,而富有前瞻性的眼光又可以对自己投资的品种或项目具有预见性。这话猛一听似乎很在理,但实际上真正的投资却往往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在北大经济学教授冯科看来,如果想要成为一名成熟的投资者,仅仅具备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投资在冯教授眼里靠的并不是人们常说的眼光,而靠的是一个人的“思想”。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冯教授认为,眼光通常是指一个人在某一时刻,对某个领域的趋势所做出的某种预测能力。比如某一个农村出来的学生考上了北大,那么很多人就会对其做出这样一种预判:这个人未来一定会有出息。人们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趋势性的判断呢?主要是依靠北大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作为参照物来判定的。但是这在冯教授眼里,如此的判断是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素的。这是因为,北大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名牌大学,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并不是每一个从北大毕业的学生其未来都会是一片美好的。因为即便是在北大这样一所有着良好氛围的大学里,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会存在着一定的不同,比如有的人在这种学习的氛围下根本就无法认真学习下去,再比如,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他们学习的进度及喜好也会有所不同。这也就意味着,哪怕是那些考入北大的学生是天之骄子,最后在未来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也并不一定就会成长为一名国家的栋梁。

正是出于这些原因,冯教授在课堂上讲到这一点时,总是会对北大学子们做出这样的忠告:进了北大,就像是古时候那些被选进宫的秀女一样,虽然一脚踏进了宫门,但是未必每一位入宫的秀女都会成为贵妃娘娘的,只不过是有了这种可能。从这一点其实也可以看出,人们对那些考入了北大的学生们的未来会大有“出息”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常理性的判断,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眼光”。因此,冯科教授认为,作为北大学子来说,仅仅拥有了一定的眼光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为一种投资而言,它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不能掺入很多个人因素或是主观方面的情感等因素。也就是说,投资是一门学问,而并非只是一种预判。所以在冯科教授眼里,投资这种行为需要的是一种大智慧,而不仅仅是一种所谓的眼光。

为了更进一步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冯科教授还给那些北大学子们举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投资大师——巴菲特的例子。早在股市冲上前所未有的6000多点高度之前,很多媒体在向巴菲特问及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时,巴菲特曾不止一次地谈到过,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会很好。在其后巴菲特几次来到中国访问时被各路媒体问及这一问题时,他的口吻也一直没有改变。平心而论,巴菲特的话并不是违心的,而是他通过自己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而做出的一种客观的判断。这一点很多在北大攻读财经专业的学生都很明白,但是同时他们还明白一点,股市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的晴雨表,其走势是会在第一时间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势头以及某些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历史性的机遇,但是当众多北大学子及中国的中小投资者们都在翘首观望着巴菲特的一举一动的时候,巴菲特却始终没有什么投资的动作。并且在其后的几年间,巴菲特一直都在向中国媒体表达着自己看好中国经济的观点,但是却始终没有向中国股市投资。而在此期间,中国股市从2000多点一直爬升至了历史性的高位6000多点。很多投资界精英及中国的中小投资者都对此大惑不解,因为巴菲特和他的投资公司的确是错过了一轮超级大牛市。那么,如此大的一轮牛市行情,巴菲特为什么就甘愿错过了呢?他既然是一直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为什么却迟迟没有投资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