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风味小说与民间文化立场(3)

好在贝子公的家就在半边街,虽然不拿那把大扫帚了,但每天开了家门,仍能与这些紧紧拼连着的青石板晤面。此时贝子公的心情就会熨帖一些,交出大扫帚时心中那种难受的酸楚,便要清淡许多。

然而,雨雪风霜的侵蚀,再加上近几年各类车子的增多,街上的青石板开始破损了。有些青石板昨天还是上好的,那么平平整整,第二天一早起来,就发现裂开了一条缝隙。再过三五天,经那些凶神恶煞般的拖拉机、大卡车一糟蹋,便彻底地开了裂,变得身首各异。这几年,半边街突然兴起修建私宅的风气,一些缺德鬼还趁夜撬开破裂的青石板,搬去作宅基。好端端的一条街面,于是像得过疥疮一般,东一个眼,西一个洞,坑坑洼洼,不成体统。

贝子公的眼泪就往肚里流。一块青石板就是他身上的一块肉,他被剜得痛苦不堪。他弓着背去镇上跑了两趟,要镇上请石匠将街面维修一番,并惩办那些撬青石板的缺德鬼。办公室的秘书倒是非常殷勤,又倒茶又敬烟,还用小本子将贝子公的意见一一记下,说镇长一有空就向他详细汇报。可贝子公走后,却一直未见镇上有任何行动,青石板仍在一天天破裂,一天天减少。

贝子公又去镇上跑了几趟,终是无效。

这晚上贝子公失眠了。一辈子还是头一次失眠。因为伤心,也因为愤慨。他辗转反侧,就那么眼睁睁望着下弦月悄然爬上窗棂,又慢慢消失于灰蒙蒙的屋檐角。这时,一样清脆轻盈的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以往的夜晚,怎么却没听见过这美妙的声音呢?原来这声音虽然清脆,却十分细小,叮叮咚咚,仿佛针尖掉在石板上,不是夜深人静之时,是无法让人感觉得到的。贝子公的心里,竟因此生出几分兴奋,几分喜悦,刚才的愤懑消失了许多。这声音的确太生动,太动人了。贝子公就枕着这轻悄悄的叮咚声,进入了梦乡。

与城市工人退休后安享晚年截然不同的是,贝子公设摊司茶,而且还收起了费,以留取日后修青石板之用,最后竟然上了州报,成了政府号召带头走发家致富道路的典型。当昔日自己掩护过的剿匪队员、现任州委书记询问其有何要求,贝子公提出的居然是希望政府找几位石匠修理半边街的道路。修理道路的石料来自于贝子公屋后的石壁,于是石壁上那脉原就细瘦的泉水枯了源,再没那上等的泉水泡茶了,贝子公极富特色的茶摊荡然无存,然而贝子公却极得意,目光里写着熠熠的荣耀和自豪。这种淡泊名利、一心为善的精神品格,显然是作家对民间文化理想人物的一种敬意的传达。

《柳叶弯》中的寡妇云英嫂、锯匠及女儿小叶,他们由相安无事到剑拔弩张再到化解恩怨和睦相待,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底层人民敢爱敢恨、勇于表达的生活态度。云英嫂是小说中穿针引线的重要人物,也是作者所力图传达的民间文化的直接体现者。云英嫂在丈夫和女儿遭受意外去世之后伤心欲绝,却仍得咬紧牙关重新面对生活。在伐界际木时,云英嫂与锯匠发生了矛盾。锯匠得知云英嫂想用祖坟上的杉树作本钱开经销店时,害怕自己的生意被抢,唆使村长挑衅云英嫂。这时的云英嫂体现出民间文化的巨大坚韧性,她先是击碎村长企图用酒量欺辱自己的如意算盘,然后让村长遭遇了胯下之辱。正是这种民间文化所乐于接受的底层人物,有着满腔的柔情和爱意。当锯匠的女儿小叶辍学在家,云英嫂将自己的母爱倾注到她身上,替其补交学杂费;而后在锯匠和村长合伙强伐云英嫂祖坟上的杉树进行报复时,云英嫂不计前嫌,在危难之际勇救小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