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问道(6)

爱好音乐,喜欢乐器,肖仁福身上也就比同龄孩子多出几个音乐细胞,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简谱,碰着新歌,张口能唱。只要是喜欢的歌,还会整整齐齐抄下来,放在身上,有空就掏出来哼唱几句。经常上台表演节目,三句半,相声小品,都能对付一阵。肖仁福年轻时爱好广泛,唯独不喜欢跳舞和绘画。他打趣道,自己干粗活出身,手脚又硬又笨,跳不来舞,不知怎么比画才好看;绘画讲究线条和色彩,他对这些没有悟性。

一位中学老师出版自传,嘱肖仁福作序,他写道:“也许与我一样,见到这本书的其他同学都有同感,会不由得去怀念那段平凡而又温馨的岁月。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历史让我们思考,让我们走向成熟和希望。”① 这几句话或许是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美好总结,四年青葱岁月,无疑发生了很多决定命运的大事小情。最重要的是,它给了一位少年成长的力量和向上的精神,让他不敢在日后轻易放弃属于自己的未来。

三、师专履痕

(一)

1977年夏天,肖仁福怀揣着一纸高中毕业证,悄悄回到乡下。

他不可能想到,正是这个时候,小平同志在北京表态:马上恢复统一高考。喜讯传出,全国一片沸腾。肖仁福却无动于衷。他有顾虑,自己是有“政治污点”的人,文化考得再好,政审也没法通过。他毅然放弃高考念头,背起农具,走进田间地头。

多年后肖仁福回首往事,淡然笑道:“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1977年高考考生年龄和其他条件有限制,竞争没有1978年的高考激烈。题目也很简单,有位考生报考文科,临考时错进了理科考场,居然考得还不错,被成功录取。1977年我如果参加高考,凭自己的底子,不会考得太差,考个湖南师大也未可料也。但话说回来,若提前考上师大,当了大学老师甚至教授,做一辈子研究,就没机会进机关做人民公仆,估计也不会提笔写小说,自然也成不了作家了。” ①

人生的偶然性无处不在,可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只能选择一条道路走下去。1978年5月中旬的一天,在地里耕作的肖仁福接到邮递员送上的一封信,一看是母校城步三中的一纸通知,要他回校复习,准备参加当年高考。他心里开始闹别扭,觉得当农民也挺好,考什么大学?这还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他心里还留着一个疙瘩。高中毕业前夕放农忙假,参加生产队劳动,想起书上看来的两句古诗和一首民歌,肖仁福一时心血来潮,拣过一截粉笔,信手写在仓库木壁上。不想被县工作组发现,当做“阶级斗争新动向”,对肖仁福进行严厉打击。这就是肖仁福无以释怀的“政治污点”。有此污点,考大学政审能不能通过,是个大问题。母亲却不肯放弃,反复动员他,先复习考试,政审的事她去做工作。可怜天下父母心,肖仁福不好违抗母命,作了好些天的思想斗争,这才决定回校复习,迎接高考。

5月下旬,肖仁福背着米袋子,怀揣几块零钱,回到城步三中,开始一个半月的复读生涯。复读分中专班和大专班,问起两者区别,老师说大专分文理两科,每科只考语、数、史、地或语、数、理、化四门,中专得考语、数、理、化、史、地六门。肖仁福据此认为,考大专比考中专容易。理由简单,考四门比考六门难度小。数学成绩优异的肖仁福初选是理科,可物理、化学两科,中学时老师没怎么教,自己也没怎么学,临时补课来不及,只得复习文科。问题又来了,没几人报考文科,学校只设理科班,没设文科班,还不知上哪听课去。没办法,肖仁福只得拿上几册油印资料,一个人躲到墙角自学,不时跑到理科班去听听数学课。一个半月眨眼过去,马上要进考场了,心静如水的肖仁福忽然不平静起来,也不知为什么不平静。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高考头天晚上,怎么也睡不着,一直睁大眼睛,盯着窗外的月亮,觉得月亮好大好圆好亮,心想这就叫做月白如水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