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问道(1)

一、乡土情缘

提及湖湘文化,恐怕无人不晓。布满瑰丽和神秘气息的湖湘大地,以其悠久的历史与深沉的文化养育出了诸如蔡伦、欧阳询、周敦颐、王夫之、魏源、齐白石等出类拔萃的文化大师。文坛上更是文人墨客代代传承,仅20世纪以来,就出现了沈从文、丁玲、周立波、洛夫、韩少功、残雪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在纷乱而多维度的社会中,湖湘文化赋予了湖南作家及其作品强大的生命力。肖仁福正是在这片鲜活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自其感受生活之初,湖湘文化就潜移默化,赐予他不竭的文化营养,他的一部部作品从泛着土香的湘楚大地上生长出来。善良,朴质,淡定,踏实,实诚,乡土气息融合成了肖仁福的文学生命,滋育着他的浩然倜傥之气。

肖仁福是湖南城步人,他坚定地认为,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沅水流域是当之无愧的“文学之流”。沅水穿行于湘黔边地,有五溪相约来汇。何谓五溪?《水经注》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酉溪、舞溪、辰溪。”从肖仁福家门前流过的,就是五溪之一的雄溪。当年王昌龄流放沅水岸边的黔城,李白曾深情赋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龙标亦即黔城,由此往西,便属有名的夜郎,可见多么偏僻蛮荒。正因偏远,沅水流域自古便是壮士悲歌之地,历史上不少被贬官员多迁谪于此。除王昌龄外,唐太宗之女东阳公主、唐宦官高力士、宋代理学家魏了翁,都远谪五溪地区。辞宗屈原的足迹更是遍及五溪,其千古名作《离骚》,以及后来众口相颂的《怀沙》、《湘君》、《湘夫人》等作品,无一不沾染着沅水神秘的仙灵之气。陶渊明那飘渺神奇的“桃花源”,也在沅水边上一隐千年。到了现当代,五溪水更孕育出了文学大师沈从文,以及韩少功、王跃文和肖仁福等名家。

肖仁福出生于1960年,在沅水之滨欢然度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那里有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既山清水秀,民风古朴,又盛行神巫文化。当地居民以人之心度物之本,认为高远莫测便为天,缥缈虚幻便为神,有反常态便为怪,无可奈何便为命,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并存。复杂而诡异的人文特质以其巨大的吸引力让代代土生土长的文人有着对于故乡解不开、道不尽的情缘,肖仁福也不例外。

肖仁福的少年时代伴随着农耕生活的艰辛和欢乐,同时也浸润着渺远的巫蛊传说。就如鲁迅先生所谓的“哼唷哼唷派”作家,是在辛勤劳动的号子中酿出的情感和思想一样,农耕岁月也给予肖仁福“文学应该起于劳动”的思想。他在信息闭塞的城步小山村长大,最早的启蒙不过是每一个农民的孩子都要经历的田间劳动,日夜与家人的耕耘劳作赋予他对生活和人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不同于自小受学校体制约束的孩童,世界呈现给肖仁福的面貌是立体而丰富、多姿而可变的。他谦虚而不自卑,好学而不张扬,将生活的一招一式收藏反咀。对于文字最早的认识是在父亲一天劳作之后,掌灯时分在毛边纸上写下的“日月星山石田”等简易的字体,这种意象质朴、结构明朗的字体非常适合识别和感知,一个人不用正儿八经地读书,也可以借助于具体的物象,举一反三地铭记于心。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