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4)

在过去的几年当中,一些著作(其中有三本书的作者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也集中探讨了恐怖电影表现国家创伤的能力,尽管这一流派“总被认为不够‘严肃’,不足以表现出历史创伤”。比如,亚当·温斯坦那部很有影响力的著作《震惊的陈述》,列举了从犹太人大屠杀到广岛核爆炸再到9·11恐怖袭击事件,恐怖片对相应历史创伤的表现。林妮·布雷克在其著作《国家创伤》的开篇中便假设“恐怖片是文化分析和文化政策的结合”,并且通过研究世界范围内的恐怖电影,她认为恐怖电影“有效地质疑了所有统一的、连贯的身份认同,以一种隐喻的抑或是解读寓意的伤痕式叙述取而代之”。尽管斯蒂芬·汉特克的《美国恐怖电影》和伊恩·康里奇的《恐怖集中营》并没有具体涉及创伤,但是他们的书中都收录了一些文章,这些文章集中探讨了恐怖片对最近恐怖事件的诠释。汉特克的选集认为恐怖电影最近几年正在经历着身份认同危机,选集中不同的文章探讨了在新世纪的语境中,恐怖片身份危机的含义,并且在“美国政治混乱的时代背景之下对美国恐怖片进行审视”。除了聚焦于美国,还有许多文章将讨论设定在了跨国界的语境之下。康里奇在文集中并没有讨论恐怖片的剧情,取而代之探讨了恐怖片所借助的其他事物:如公园里的滑梯,DVD的说明,网站,服装和布景设计,等等。康里奇文集里的一些文章还讨论了恐怖片表现创伤的不同形式。

《后9·11时代的恐怖片》一书以这些学术著作为基础,以此为出发点,在后9·11时代的语境中对恐怖片这一流派进行讨论。尽管我们的研究无法盖棺定论,因为每年仍持续有着大量的恐怖片上映,但是我们相信,9·11之后的十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颇有裨益的反思时间。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想把9·11后的恐怖片概括为一个具有统一特性的流派;与之相反,我们要感谢这些恐怖片所采用的多种形式,以及它们围绕着9·11所制造的一系列复杂故事。9月11日这个日期已经变成了恐怖的代名词。本书中所收录的大部分文章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当天,而是聚焦探讨了 9·11之后国内和国外所发生的大事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