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

禅诗偈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一缕禅思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诗人就是诗人,虽是被贬之身,但在瑰丽的山水面前,还是逸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他游庐山后的作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抒发自己的感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基本是实写。庐山丘壑纵横、峰峦起伏,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当然看到的景物也就各不相同了。

但后两句就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说出来的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本来面目呢?因为人是太渺小了,身陷在峰峦包围之中,视野为峰峦所拘,看到的就只能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而已,不可能是全部。

由此道理,延至所有事物。当人陷入某个具体环境或事件之中时,他就被那些眼前的物象所遮目,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所在环境和事件的本来面目,往往容易产生片面和主观的认识,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

宋代诗人,已经和唐代大为不同。这主要是受“理学”的影响,开始出现了所谓的“理性诗”,也就是以阐明道理为主旨的诗词。但苏轼的这个应该叫做“理趣诗”,就是“理中含趣”的诗。宋代理学和诗歌本身与禅的密不可分关系,又使这首七绝诗充满了禅独有的活泼和意境。

画家形迹

龚贤(1618—1689),清代著名画家。字半千,号半亩。江苏昆山人,后迁居南京,为「金陵八家」之一。出身贫苦,性孤僻,晚年以卖画为生。代表作有:《深山飞瀑图》、《春山图》等。

读画片语

龚贤总结山水画的表现技巧为:笔法、墨气、丘壑、气韵。

他的画用笔“秃而老“,在描写涧壑溪桥、茅亭古树时,不着晕染而气势自然,苍劲深厚。画中山石皴擦多至十余次,以浓淡不同的厚重颜色,相当真实地刻画出湿润多雨的山林景色,具有一种厚重浓淡、沉雄郁茂的独特风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