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术的复仇(4)

二 

纵观摄影发展初期,“商业性”和“大众性”就已经是摄影不能回避的两点属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点也是摄影最为重要的两个属性)。在1840 年3 月,亚历山大 S. 沃尔科特(Alexander S.Wolcott)和约翰?约翰逊(John Johnson)合营的世界首家人像照相馆开张,他们打出的经营广告就是这样写的:

太阳画的肖像…… 美,自然逼真。

广告语表达出了内涵丰富的商业卖点。首先,“太阳画”是当时人们对摄影术的形象比喻,在阳光下曝光是早期照片显影的必要条件,也正因为这种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让许多人认为摄影术并非是人为的机械发明,而是大自然神来之笔的显性发现(“发明”和“发现”是极为不同的,前者强调创造力,而后者强调对已经存在事物的揭示,这个观点认为与绘画相比,摄影同样具有高贵性,而这种高贵是摄影与生俱来的天然属性)。因此,摄影术被亲切定义为“太阳的画作”。其次,在这种对摄影术积极乐观的观点背后也看出了另外一种心态:摄影术发明之初,人们就不自觉地将摄影与绘画进行比较,摄影术能够弥补肖像画制作过程中“简单快捷”特质的缺失,扩大肖像画在底层受众中的普及率。毕竟,人人都想把自己的形象记录下来,然而在摄影术诞生前,这个理想只属于那些为数不多的贵族阶级——这些有闲阶层将自己的画像挂满了走廊,大大小小,此起彼伏,这既巩固了他们颇为自恋的审美观,也让“记录自己的形象”成为拉开贵族与底层百姓之间区别的软性标志。但摄影术发明后不久,出身卑微的劳苦大众也获得了享有“肖像画”的权利。可以说,“大众性”自摄影术诞生以来就是摄影的内部需要,随着摄影大众属性的出现,摄影的商业属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记录下自己的形象,这也意味着商家能赚取更多的利益。很快,照相馆就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欧洲和美国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在1850 年前后,当时欧洲各大城市至少有一家人像照相馆,美国境内则更多,这还不包括走街串巷的流动摄影师的数量。到了19 世纪40 年代,坐下来拍张照片已经成为一种坊间的时髦,随着摄影术日渐成熟,曝光时间日渐缩短,1839 年时候,被摄者需要在阳光下暴晒15 分钟,一年后坐在阴影处也需要13 分钟,到了1841 年曝光时间缩短到了2~3 分钟,1842 年,只需要20~30 秒。

商家要赚钱,顾客的需求无疑被提到了第一位。当时,照相馆的生意好得出人意料,从拍摄、上色、装裱总共只需要不到两美元。这还不算什么,如果客户另有需要,当时的照相馆还提供艺术指导服务,可以为照片镶上复古的镜框,还可以镶嵌进去手镯、戒指等饰品,如果这还不能满足把照片作为礼物递送给佳人的目的,那么还可以再配上装有爱人头发的小坠……用如此低廉的价格却获得如此大的实惠,这真应该感谢摄影术的诞生。

研究早期照相馆的摄影美学,很容易发现以贵族阶层为标准的审美倾向是中产和下层百姓无形模仿的对象。早期人像摄影追求的美就是从贵族阶层那里沿袭过来的古典肖像绘画的标准,哪怕是最底层的劳动者也纷纷穿上体面的衣服去照相,摆出一副装扮出来的休闲气质,神情放松并且显得悠然自得,一副已经解决了物质温饱的样子。照片中的人大都有一以贯之的姿势,他们多从早期古典浪漫主义绘画中寻找模仿源泉,被摄者一般都被要求放松姿态,低垂眼睛,道具则用钢笔或者书本来代替,这些摄影作品还会直接沿袭伦勃朗肖像绘画的用光技巧。在美国著名的摄影组合索斯沃斯和霍伊斯(Southworth and Hawes)拍摄的大量华美的肖像摄影作品中,能明显看到摄影师和被摄者之间相互配合,努力在摄影照片里呈现出古典肖像绘画的高尚美感。

读书导航